北師大“非遺進校園”活動:學者與傳承人云端共談“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原標題:北師大“非遺校園活動學者與傳承人云端共談“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10月25日,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之“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學者與傳承人共談”線上活動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主辦。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利慧,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和國家級非遺項目八達嶺長城傳說北京市傳承人池尚明講述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石振懷,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袁慧,以及部分北師大師生、北京民協藝術工作者等100餘人在線參加活動。

圍繞着口頭文學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三位主講人分享了自己的學術思考和實踐經驗。楊利慧教授作了“口頭文學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的報告。楊利慧的主要研究領域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等,現爲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2015-2017年曾任中國民俗學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查機構專家組副組長。她以中、德、美三國在遺產旅遊中對女媧神話、格林童話和印第安口頭文學的開發爲案例,介紹了遺產旅遊中傳播、傳承口頭文學遺產的不同形式和方法,分享國際國內的前沿經驗,並提取出構成成功的口頭文學遺產類旅遊的實踐模式。

毛巧暉以“口頭文化遺產與地域文化景觀爲題進行講述。毛巧暉現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民間文藝委員會副秘書長,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話語與民間文學的理論建構(1949—1966)”和北京市宣傳部重大委託項目“北運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志編纂”。她表示, 口頭文學相較於其他門類, 保護及存續難度更大。民間傳說的存續與活化依賴於“文化展示”, 而其展示大多與景觀交融。她以嫘祖傳說、北運河傳說爲例,闡述在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存續中,口頭敘事與文化景觀的互生共構

池尚明圍繞“八達嶺長城傳說的傳承與保護現狀”,從傳承人的角度介紹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八達嶺長城傳說》的申報情況、主要內容與傳承狀況,並分享了多途徑傳承的做法。池尚明多次參與延慶區民間文學、八達嶺長城傳說的蒐集整理工作,能講述百餘篇與八達嶺相關的傳說故事;配合社科院重點出版項目和北京市文化局完成《八達嶺長城傳說•傳承人口述史》2部;與民間剪紙藝人合作,將90篇長城故事創作爲剪紙作品。他在講座過程中還爲大家講述了一段極富延慶地方特色的孟姜女傳說,展示了民間口頭藝術鮮活生動的獨特魅力

在提問環節,師生們積極踊躍。三位主講人針對非遺進校園的形式、如何將時代精神融入非遺文化、如何在實踐中繼承並創新非遺文化等問題一一作出詳細解答。楊利慧認爲,北師大在民間傳統和非遺的教育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通過進課堂、進學校等形式讓同學們懂得如何更好地傳承並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遊思源說:“今天的講座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口頭文學的當代價值。無論是德國的格林童話大道、北京張家灣的‘紅學文化之鄉’,還是在傳承人口中活靈活現的八達嶺傳說,在傳承人、民俗學者、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都已然參與到我們的社區建設和景點建構中來了。作爲一名大學生,我希望能多聽多看,留意我身邊的口頭文學遺產。”同學們在主辦方組織的問卷調查中也紛紛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非遺項目能夠走進校園,讓更多同學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與創新,同時豐富廣大師生校園文化生活、寓教於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據悉,今年是北京師範大學“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第三年。此前該系列的活動曾邀請“泥人張”、哈氏風箏、山東鄆城楊秀玲剪紙等非遺項目走進校園,活動形式包括講座、藝術展、現場體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