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孫廷禎》社會住宅進度大落後—蔡政府休要作帳粉飾

政院蘇貞昌19日赴立法報告備詢前受訪表示,政府一直爲民衆的居住正義努力,因此推動興建社會住宅及保租代管政策,對炒房不以爲然,因此推動房地合一不要短買短賣炒作賺取暴利,央行也對買第三間豪宅以上降低貸款成數,都是爲了打炒房,希望實現居住正義,讓大家都買得起。(鄭任南攝)

年初實價登錄2.0三讀通過,誠然是健全不動產的一小步,但交易機制改革僅是居住正義的其中一環,其他如稅制改革、社會住宅等面向同樣亟待各界檢視成效。尤以社會住宅部分,仔細檢視內政部公佈的統計數字,不僅進度嚴重落後,現有公佈的統計數字也恐是灌水嚴重。

106年,作爲拉攏青年世代的指標性政策之一,蔡英文政府宣佈將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其中包括12萬戶直接興建與8萬戶包租代管,第一階段106年到109年,政府要完成直接興建4萬戶社會住宅。經過3年多的執行,行政院新傳處在去年11月發佈新聞稿,指「全國已完工、施工中及已決標待開工的社會住宅共4萬168戶,達成率100.4%」。

然而,再讀一次這句話,不難發現民進黨政府作帳作得太誇張,施工中、已決標尚未興建的社會住宅可以住嗎?根本就還沒完成的東西,可以列入達成率嗎?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公佈,截至110年3月8日的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其將達成書細分爲「既有」、「新完工」、「興建中」及「已決標待開工」,「規劃中」則另外臚列。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

簡單計算,全國「既有」的6,497戶,加上「新完工」的11,197戶,現可使用的社會住宅僅有17,694戶,佔「截至110年3月8日達成數」41,136戶僅有43%,甚至不到政策目標的一半,政院新聞稿中所謂達成率100.4%,實質上就是濫竽充數,膨脹誇張。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蔡政府大開支票在113年要完成全新興建12萬戶社會住宅,第一階段實際上僅完成了不到2萬戶,第二階段卻要大趕工完成10萬戶?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等到了113年,又要把興建中的社會住宅也列入政績

而統計中的「規劃中」,也是引人疑竇何謂規劃中,是有工程計劃了?有預算了?找好土地了?無人知曉。仔細一看,內政部設定各縣市「規劃中」的數字加總12萬4千戶,恰好超過政府設定的12萬戶目標,顯然該欄位就是社會住宅興辦還未達成的部分,有多少已經是着手處理興辦計劃與相關配套、有多少根本還是紙上構想,外界都無從得知,明擺着就是黑數,沒有譜的部分都列入「規劃中」,這不是欺騙民衆,什麼纔是?

臺北市爲例,社會住宅由中央挹注資源,地方興辦。柯文哲年初承認當初社會住宅支票跳票的一席話,或可參考,他坦言「兩個任期八年任內,可開工的社宅戶數是13,209戶,而卸任前完工將有7,704戶。」若柯文哲的說法屬實,柯主政的臺北市8年僅實際建成了7,704戶。然而,目前內政部統計中,臺北市「規劃中」仍有13,233戶需距今僅剩4年的113年完成,差距如此之大,如何達成,實在令人懷疑。

另值得一提的是,雙北既有的6,217戶,甚至不是全在蔡政府時期所規劃、完工。所謂「既有」,乃106年蔡政府宣佈8年20萬戶社會住宅計劃時,已經完工的社會住宅。早於99年10月間馬英九就已指示內政部儘速推動興辦社會住宅,內政部因而分別於100年、103年公佈「社會住宅短期實施方案」、「社會住宅中長期推動方案」。在初期的計劃中,即計劃在大臺北地區興辦1,661戶,經會勘、評估及興辦,多年後完工便成爲民進黨政府數據中的「既有」數。這樣長期規劃下的成果數有多少,仍待立法院衆委員問政時檢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本已亟待改進的施政成效中,還有部分是「前朝的帳」。

總而言之,目前蔡政府的社會住宅進度不僅嚴重落後,還試圖透過「作帳」來粉飾當初支票開太大的尷尬。居住正義既是本會期朝野關注重點立院衆委員實在必須嚴格檢視蔡政府空虛宣傳

作者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