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趙春山》借鏡新加坡的「生存政治」

美中會談,雙方激烈交鋒。(圖/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國安團隊,於3月中旬開始啓動他上任後的首次印太外交列車。在列車停留的每一站,幾乎都觸及「臺灣問題」,尤其看到中美雙方外交高層在安克拉治演出針鋒相對的那一幕,開場白就提到臺灣。但臺灣的角色似乎只是一名局外人,而且還只能做「觀棋不語真君子」,這就是臺灣今天面臨的外交處境

談臺灣處境離不開中美關係。無論是美國對中共採取的「圍堵戰略」,或是中共爲此進行的「反圍堵戰略」,臺灣都無法在中美這場「圍堵和反圍堵的鬥爭」中置身事外;但兩岸不相往來,臺灣在「出局」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淪至「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下場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接受BBC專訪時的談話,讓我感同身受。李顯龍認爲,新加坡在與中美這2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打交道時,「核心考量」是:第一,應符合新加坡的利益;第二,要理性評估形勢,並作出判斷;第三,須團結民衆,並說服人民相信,政府採取的是正確行動

我引述李顯龍的觀點,是因爲臺灣的內外處境與新加坡類似,都以華人社會主體,且都在強鄰環伺之下,被大國視爲「兵家必爭之地」。從新加坡獨立建國開始,李光耀先生就爲星國構建了一套「生存政治」的藍圖。我認爲,李顯龍已善加運用他父親留下的這筆重要「政治遺產」。

今天台灣執政者面臨的考驗,若與星國比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大之間難爲小」,臺灣處在中美戰略競爭之下,領導人的「核心考量」是什麼?我認爲李顯龍提供的答案,正是今天台灣存在的難題

首先談國家利益。美國學者杭亭頓曾說:「國家利益源自國家認同」,而認同危機正是臺灣的「阿基里斯之踵」。蔡英文總統雖強調建立「臺灣共識」,但只有當臺灣人民知道「爲何而戰」、「爲誰而戰」,臺灣纔有建立共識的可能。

再談理性評估。也就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願,來評估客觀形勢的變化。理性評估要經過「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後果判斷」的過程。臺灣有些政治人物寧可「不問蒼生鬼神」,甚至還需要網紅爲其政策背書

最後談團結問題。我們常說團結就是力量。拜登上任後,強調以提升美國的競爭能力爲首要課題,當務之急就是彌合美國社會因2020年總統選舉產生的巨大裂痕。臺灣實施民主政治,一次選舉過後就出現一次新的社會分裂。列寧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以「顏色區分敵友,是當前臺灣最嚴重的內憂

未來4年將是攸關臺灣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時刻,臺灣能否趨吉避凶,新加坡的「生存政治」值得借鏡。(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