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中美進行疫後外交「超前部署」(趙春山)

歐美經貿關係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但是美中對抗的大環境中,歐洲想要不選邊站情況下兼顧自身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已變得愈來愈難。(圖/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但國際政治舞臺並沒有閒着。美國國務卿林肯雖曾把疫情防控定位爲中美競合關係的「合作面」,但在病毒陰影驅之不散的情況下,中美除競相推動「疫苗外交」,更爲疫後外交對抗各自進行「超前部署」。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分別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南韓總統文在寅,先後舉行峰會,展現對其重視。日、韓原是美國在亞洲的兩個鐵桿盟友,但因美前總統川普「單打獨鬥」的性格,且對防衛經費分攤斤斤計較,搞得彼此離心離德。

與日本相比,南韓的立場較讓拜登擔心,因爲南韓除覬覦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外,還必須考量中共對北韓問題影響力。因此,南韓不願得罪中共,至今還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一條「漏網之魚」。但無論如何,美日和美韓兩次峰會後,發表了讓拜登「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聯合聲明,總算三國同盟關係,勉強回到「基本盤」。

另拜登強化與歐洲盟國的努力,因歐洲議會5月20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定》(CAI),取得重大成果。該協定在拜登上任前匆匆完成簽署,被認爲是中共對歐關係的突破。

表面上,凍結協定是因「新疆問題」,導致歐中之間的「制裁和反制裁」角力;但實際上,就如法國參謀總長匡特(Francois Lecointre)所言,「世界秩序正因中美競爭而展開重組,在重組過程中,所有國家都將被迫選擇立場。」

歐盟強調「戰略自主」,雖不願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但當歐洲意識到,自身利益更多體現在與美國的夥伴關係上時,就必須以強化跨大西洋關係,來面對崛起的中國。

爲避免遭到孤立,中共和俄羅斯都必須彼此「送暖」。在中國大陸疫情暫獲控制下,統籌中共對外關係事務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就馬不停蹄於5月24日訪問俄羅斯,與俄方舉行爲期3天的中俄第16輪戰略安全磋商。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這次安全磋商對中俄兩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共外長王毅曾表示,兩國戰略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外界則特別關注中俄在軍事、高科技和貨幣領域的合作,因爲這些是美國仍具有領先地位的領域,也是決定未來「東昇西降」抑或「東降西升」的關鍵。

冷戰時期,東、西對抗形成的「兩極政治」體系,因「蘇東劇變」而進入後冷戰時期的「一超多強」格局;而當前,隨着中美力量對比消長,以及拜登上任後實施的「排他性多邊主義」,「兩極政治」又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遺憾的是,受到國際大氣候的影響,目前的兩岸政治關係似乎又倒退至當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時代!臺灣如何自處,恐怕還有賴執政者的「超前部署」。

(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