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新產品降價,造車新勢力如何迎戰?

比亞迪(002594.SZ)又甩出一對價格戰的“王炸“,造車新勢力再次大跌。

2月19日,比亞迪宣佈推出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兩款車型,起售價雙雙降至7.98萬元。2月20日造車新勢力以及電動車產業鏈再次大跌。

對此業內人士認爲,過去因爲大額融資等因素造成產能擴張供給過剩,主機廠的降價通道依然在打開,需求端增速不理想,產業鏈各環節都要繼續降價。

王傳福提2億元回購

這次汽車價格戰已經持續超過一年。2023年2月,同樣是比亞迪,與特斯拉雙雙發起價格戰,其中秦PLUS DM-i版本首次將價格降至10萬以內。

2月18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當前,汽車產業變革已進入深水區,電動化變革繼續駛在快車道,智能化變革開始換擋提速。新能源汽車發展只會越跑越快,不會給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

連續反彈沒幾天之後,2月20日,比亞迪一度跌超過3%,小鵬汽車(09868.HK)一度大跌超過6%,蔚來(09866.HK)一度下跌超過4%,零跑汽車(09863.HK)開盤一度跌7%,下午跟隨大盤有所反彈。

2月18日晚間,比亞迪發佈的《關於“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方案的公告》公告顯示,王傳福在2023年12月6日提議回購資金總額爲2億元的A股,回購股份將用於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或減少註冊資本等。最近一年公司現金分紅比例佔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20%。2023 年度公司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區間爲290億元至310億元,同比增長74.46%至86.49%。

不過,2億元的回購,佔淨利潤兩成左右的現金分紅(預估60億元),相比2021年大約400億元的融資額,以及超過5200億元的總市值,金額並不算大。

2021年1月21日,比亞迪發佈公告稱配售1.33億股H股,配售所得款項總額約300億港元,此次配售H股每股配售價爲225港元;2021年11月1日,比亞迪發佈公告稱,比亞迪成功完成5000萬股新H股配售,配售價爲每股276.0港元。此次138億港幣的H股閃電配售後,比亞迪2021年兩次港股發行,合計募集資金約440億港元。

行業內卷加劇

在比亞迪新產品降價後,五菱汽車、長安啓源、哪吒汽車等紛紛跟進下調售價。

就在1個月前,特斯拉開啓了2024年新一輪調價。1月12日,特斯拉中國正式對Model 3 / Y後輪驅動版及長續航版售價進行調整,下調幅度6500元到15500元。

西南證券分析師鄭連聲表示,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68.2萬輛,同比增長76.2%,環比下降38.8%,新能源滲透率達32.6%;建議關注以小米、華爲產業鏈爲代表的智能駕駛板塊邊際變化所帶來的機會。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面對價格戰和行業下行的壓力,比亞迪2023年的整體利潤反而有所提升,有一定受規模效應的影響,以及上游鋰資源價格下跌。

行業方面,該分析師認爲,投資者目前更加擔心的是海外市場對電動車的政策變動,比如補貼金額的下降,或者對中國生產零部件的限制,產品能否在海外熱銷仍存在較大變數。國內方面,相比2023年年初較多扶持汽車行業的政策,2024年目前還沒有看到地方政府進一步補貼的情況。

玄甲基金CEO林佳義認爲,這一輪汽車行業降價潮來看,行業投資短期過大(早期融資,地方企業過度參與等)導致的產能擴張供給過剩,形成現在長期價格戰,然而需求端的增速卻比較有限,主機廠降價通道繼續打開,供應鏈也要降本壓價。

也有業內人士認爲,頭部新能源車企主動降價將加劇市場競爭,車企對產業鏈體系的把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將會是持續經營的關鍵。

(實習生黃玟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