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劉震:編劇是和觀衆的非對稱信息博弈

編劇劉震:編劇是和觀衆的非對稱信息博弈

本期專訪嘉賓編劇劉震,曾入選過柏林天才訓練營,其多部編劇作品在國內外獲獎。

問:你的編劇作品既有《革命者》這樣的商業大作,也有諸多在國外電影節獲獎的獨立佳作,怎麼做到這種平衡的?

答:其實還有電視劇網劇。也沒有想過平衡這件事情,對於編劇來說就是正常工作嘛,有一些項目有不錯的報酬,有一些項目有創作衝動。

問:那你現在在做什麼項目?

答:暫時需要保密,不過題材上是類似《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種反映這種熱會熱點的。

問:你爲什麼會想到寫這個題材呢?是因爲2023年這樣的題材票房火爆嗎?

答:這是原因之一吧,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觀衆羣體會有把“共有知識”變成“公共知識”的慾望和衝動。

問:請具體解釋一下。

答:舉個例子,比如說《皇帝的新裝》這個童話故事,“皇帝沒有穿衣服”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別人知不知道這件事,這就是“共有知識”,當小孩子大喊皇帝沒穿衣服之後,所有人鬨笑,這個過程中就把“共有知識”變成了“公共知識”。所以我覺得類似的題材,能讓觀衆興奮,並且自發的去傳播。

問:你寫作的時候,會考慮觀衆的感受多一些,還是堅持自己多一些。

答:當然兩者都有,會不斷地做取捨和平衡,這個過程是動態的。我覺得編劇和觀衆是一種非對稱信息博弈,編劇和觀衆作爲不同的智能體可以根據不同行動選擇策略,獲得獎勵的評價也不同,很多所謂的經典好萊塢編劇理念,它們無法直接適用於非對稱博弈情景。如博弈論中的最後通牒博弈、性別戰博弈等等。編劇貌似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和主動,但是對觀衆的“刻板印象”有時候會反噬掉一些東西。很多我們創作時所有人都覺得是很棒的包袱,上映時啞掉了,反而一些我們創作中沒意識到的東西火出了圈。

問:你作爲一個編劇,你覺得與其他編劇在觀念上有什麼不同?

答:我非常喜歡幽默元素的運用,我覺得即使是悲劇作品中也需要很多幽默的元素。幽默像一杯美酒,可能一部電影主要劇情在幾年後忘記了,但其中“笑中帶淚”的情節總是韻味十足。 我平時會把生活中所有碰到看見聽見的幽默元素都記在本上,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很重要的財富。

問:你還主演過一些電影作品,還拿過洛杉磯比弗利山電影節的影帝。你覺得表演對你的編劇工作有什麼幫助?

答:我覺得幫助還是挺大的,特別是對臺詞的幫助。很多編劇同行都知道,磨臺詞的過程是一個挺痛苦的過程。在理想情況下又要寫人話又要話中有話又要新鮮,這個過程中我就會自己演幾遍,琢磨琢磨。有時候只改變一個字,一個詞可能人物性格就出來了,臺詞的創作過程對我來說充滿着激情。

問:最後,對我們讀者中想做編劇的朋友有什麼建議?

答:我覺得多觀察生活,觀察的比別人仔細一點。擴大社交圈,多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豐富自己的閱歷,很多學生會把閱歷誤認爲多去各地旅行,給自己找藉口出國去玩,其實在哪都能有閱歷。實在不行就多談兩次戀愛,也是很重要的閱歷。

問:談戀愛對編劇有幫助?

答:有這麼一個故事,我剛認識蘆葦老師(《霸王別姬》編劇)的時候就問過他怎麼成爲一個好編劇,他笑着說“多談對象”。剛開始我以爲他是開玩笑說的,後來也就逐漸理解了。談戀愛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你看明白很多事,尤其是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是瞭解世界的基礎。其次是多讀書吧,這算是拓展閱歷的一種捷徑,別人的閱歷也是一種閱歷。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