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市場過不去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國慶演說的重點之一是「新情勢下的經濟戰略」,表示要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重組,打造臺灣成爲國際資本人才數位技術匯聚的重鎮。立意甚佳,問題是如何做到?

「投入供應鏈重組」是近期蔡政府相當着力議題,從9月4日與美國在臺協會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開始到國慶演說,蔡政府都在宣傳一個意象,就是臺灣有本事參與「去中國化」供應鏈的打造,讓臺灣的產業發展經貿往來逐步與大陸脫勾。然而,這恐怕只是難以落實的想像。

的確,新冠疫情爆發後,國際間興起了一股「重組供應鏈」的聲浪,希望供應鏈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美國基於遏制中國成長髮展的立場,更是極力串聯其他國家倡議供應鏈「去中國化」。只是到目前爲止,成效並不顯著。道理很簡單,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和比較優勢法則。除非是基於國家安全需要,可以不計成本和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的民生用品是要考慮性價比的。一旦考慮到性價比,就必須依循經濟規律,而不是政治操弄。

美國倡議重組「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基本上是政治操弄的思維,而不是經濟規律的實作,對於成本效益和比較優勢的考量不夠踏實,畫大餅味道比較濃。所以,國際間的反應並不熱烈,倒是臺灣表現得一頭熱。

可是,現實終歸是現實。由於大陸在疫情防治上表現優異,經濟復甦情況相對良好,再加上新基礎建設產業結構升級涌現的商機,供應鏈大規模移出大陸的現象並沒有發生,連美國企業對於「去中國化」的號召都不太熱衷遑論其他國家的企業。目前供應鏈重組較多的情況是將供應鏈中附加價值較低的段落,移到工資土地更便宜的東南亞地區,附加價值較高的段落仍留在大陸。結果就是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迅速增長,大陸領軍東亞區域生產網絡益發活躍

必須注意的是,臺灣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已深深嵌入了東亞區域生產網絡中,和大陸的連結尤其緊密。當全世界大部分的經濟體今年會嚴重衰退之際,臺灣或許有機會和大陸一樣維持經濟正成長,主因就是依然享有對大陸大量的貿易順差,且順差已貢獻了臺灣GDP的約20%,此時臺灣是該抓住機遇善用活水,還是逆勢而行,與市場過不去?(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