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跟我談妻子的情緒價值了

看完《再見愛人3》,說它是今年最氣人的戀綜,恐怕沒人會反對。

尤其是王睡睡和張碩這對被戲稱爲“刀子嘴”與“慫包”組合的夫妻,更頭一回統一了“全網勸離”的標準。

▲(左)王睡睡,(右)張碩。/《再見愛人3》

短短的旅途,數不清兩人到底爭吵過多少回了。大多數時候,幾乎都是王睡睡率先提出戰爭,鬥不過嘴的張碩,只能一次次選擇投降。

她抨擊婚鬧中不作爲的丈夫,軟弱又愛逃避,也自嘲張碩對自己的不關心,在她生病時,竟然可以丟下她自顧自地去玩,反觀對方需要手術躺病牀時,忙裡忙外負責照料的人總是她。

身爲妻子的王睡睡,感覺自己在丈夫眼裡只是有着工具屬性的隱形人。

明明家是兩個人的,張碩可以當甩手掌櫃,她卻要被挑剔不做家務、不洗衣服、不做飯,被氣到抓狂。

她憤怒於丈夫的不成熟,每回的口吻和態度總是“得理不饒人”。於是也有人說,性格剛硬的王睡睡,纔是關係中的阻礙。明明丈夫已經服軟了,怎麼還不領情?

光看綜藝,許多人都會被這種“憤怒的妻子與沉默的丈夫”的表象所吸引,認爲不過是女性過於情緒化、過度強勢,才讓關係變得擰巴,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倒覺得更大的因由,是雙方的難以“共情”。

丈夫沉默的背後,是忽視。王睡睡的指責,本質上是“渴求”,她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對方變得更體貼、溫柔。而張碩因恐懼妻子脾氣“一點就着”的退讓,更像是傲慢。

王睡睡的情緒,始終沒法被看見。張碩總是嘴上說着“我知道你寒心了”“我會改”,結果依然是接着犯錯。在節目中,對於妻子的質問,張碩大多數採取的狀態是發呆、憋笑。

我想,指責王睡睡情緒化的人,或許也陷入過“情緒勞動”的陷阱裡。在我們的文化中,總在述說對女孩的要求。她該變得合羣、體貼,不可傲嬌。

如何維繫夫妻關係、照料他人的情緒,都成了女性的責任,而這些在男性算法中,卻是無用的東西。

節目中,張碩也曾表示,家務活由女性來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兒,畢竟他媽媽“也是這麼過來的”。他對王睡睡的不理解,有性格的成分,但更多還是社會語境的訓練。

前陣子看過的《她們不是嘮叨,只是受夠了: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一書裡,就提到了“現代女性爲何總在家庭中感到疲憊”的迷思,作者發現,除了體力的消耗,更關鍵的還是女性必須承受的情緒勞動。

▲這本書推薦大家去看看。作者點出了女性在社會、職場、家庭中需要承受的情緒勞動,許多都是先天被強化的所謂“職責”。

情緒勞動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種,是需要保持情緒穩定的規訓。

從前,銀幕實在製造過太多“瘋女人”了,她們總是顯得敏感、情緒不穩定。“失控的女人”,成爲了婚姻過期的兇手,總有壞的嫌疑。

像《革命之路》裡偏執追求巴黎之夢的April,稍有不順從、與丈夫意見相悖的地方,便成了丈夫口述中歇斯底里,不配當好妻子、好媽媽的女人。

▲《革命之路》

情緒勞動被浪漫化了,當一個賢妻良母,無底線地奉獻、犧牲,成爲了表達愛的最得體的方式。

大美人斯嘉麗·約翰遜在《婚姻故事》中扮演的妻子妮可,在與話劇導演丈夫查理組建家庭後,寧肯放棄自己的事業,跟隨查理到紐約,成爲他背後的女人。

她欣賞查理的才華,也聽從查理的“指揮”,就連演戲也努力按照查理認可的方向去做。但對於她想回洛杉磯住一段時間、想轉型當話劇導演的夢想,卻總得不到對方的支持。

▲《婚姻故事》

她逐漸感到迷茫、焦慮。

與離婚律師傾訴那段,她嘮嘮叨叨的,最終才發現自己的煩躁,來自對感情的付出不被看見,而這種付出甚至是沒有自我的:“我們家所有的傢俱都是他的品位,我連我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了。”

▲《婚姻故事》

照顧孩子、做家務,對於父親來說是加分項,可對於女性來說,做得再好,也不過是達到了母職的範疇、合格線。

《她們不是嘮叨,只是受夠了: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作者也曾寫道:人們總把做家務視爲“幫媽媽的忙”,有時候期待丈夫做家務,反而好像是我太貪心了。

▲《讓娜·迪爾曼》

想起傅首爾和老劉,這對在《再見愛人3》裡除了王睡睡外常常被提起的夫妻。他們看起來更成熟,婚姻問題也大多呈現在兩人的生活節奏和性格的不同。

冷靜的傅首爾,時時保持邏輯清晰,她與“憤怒的女人”形象,似乎有很遠的距離。哪怕在節目中,她也沒有過多地抨擊過老劉。

▲《再見愛人3》綜藝

但在另一檔節目《做家務的男人》裡,我卻看到了她累積的失望。

傅首爾也是有憤怒的,只是她的怒意更內斂。如今事業已經有些成就的她,不僅需要負責在外賺錢養家,就連家中的瑣碎小事,也還是她來負責。

▲傅首爾聊起老劉做家務活時“幹啥都不行”。/《再見愛人3》

她曾形容老劉在家都是用眼睛做家務——不想看到的東西,都會變得看不見。

比如隨地亂放的襪子、衣物等,最後需要勞心勞力收拾乾淨的人,還得是她。傅首爾說,自己用15年只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怎麼在講述一件事情時不那麼像怨婦。

▲《再見愛人3》綜藝

作爲女性,她們需要成爲妻子、媽媽,做好家務活的同時,還得兼顧工作。

她們需要爲讓周遭人感到舒適和快樂付出隱形勞動,可許多時候這些都被當成是義務,如果稍有抱怨,引發爭端,婚姻的失敗最終可能又會被歸咎到她們不懂得管理情緒。

▲《革命之路》

想起《奧本海默》中很觸動我的一個片段。

某天,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奧本海默,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迎上前的卻是漆黑一片的房間,孩子在看不到的角落歇斯底里,而周圍的雜物散亂四周。

他在廚房裡找到了拎着酒瓶的妻子凱蒂——這位原本可以去當植物學家,卻因爲孩子被困在家中的女人。

當奧本海默小心翼翼地問:“你怎麼不去哄哄孩子?”時,凱蒂卻突然爆發“我今天哄她一天了!”,而後憤然離場。

▲《奧本海默》

戲中的奧本海默反應蠻有趣,當他意識到產後的凱蒂難掩消沉,而他們兩人都沒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一個好環境時,便選擇了將孩子託付給朋友照顧。

但更有意思的是評論區的反應,他們覺得“這樣情緒突發的女人,實在太可怕了,得遠離纔好”,卻少有人提問,爲什麼她會變成這樣?

▲《奧本海默》

女性得冷靜、溫順、會體貼,避免情緒化,她們是家庭唯一的照料人、照護者,講真,這樣的古老話語,實在聽得太多了。

相信這些都是女性天生的本領,希望女性變得懂事,不過都是有毒的期待。

與其把自己按進框裡,不如相信,“我”對怎麼打破世俗這種事,可能更在行。從情緒勞動裡脫身出來的女性,真希望能越見越多。

內容作者:豐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