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記”建功老區新戰場

初夏時節,老區蘭陵,麥田飄香。

對於山東省第四輪省派21名第一書記來說,這既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又是一個別離的時刻。5月28日,他們告別朝夕相處的村民,結束兩年的包村扶貧期返程

這是一支特殊的幫扶隊伍,算上組長郝政,21人中有8名軍轉幹部,“兵書記”佔了三分之一。兩年時光,幫包的20個省定貧困村,在這支隊伍帶動下舊貌換新顏。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曾經的貧困村,各有各的難。有的基層黨組織渙散,有的缺領頭人,還有的村自然條件惡劣,集體積累空白,原因一找一大把,反正就是一個落後。

來自大衆日報社的第一書記趙彥成還記得剛到幫扶的長城鎮李宅村時,發現村裡地勢低窪,連續多年發生內澇,村民意見很大。村民第一次見面就對他說:“其他不用幹,你把內澇問題解決了就是大功一件。”

“村民反映的問題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幫扶之初,作爲曾經從軍20餘年的老兵,扶貧組組長、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黨委副書記郝政叮囑大家:“這裡是沂蒙老區,解放戰爭年代,這裡的每一塊土地都浸透着英烈的鮮血,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扶貧‘新兵’,來這裡不是爲了‘鍍金’,而是來幹事的。”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恆豐銀行選派的第一書記李博平,下派到蒼山街道吳廟子村,頭一趟進村就被村民圍着提訴求,不解決不讓走。爲了儘快融入羣衆,他拿出當年在部隊做官兵思想工作時的經驗和耐心,到了飯點就買上豬頭肉和火燒跟村民吃夥飯拉家常,遇到村裡有需要幫忙的就主動靠上前去搭把手,慢慢地村民發現這個書記講真情、辦實事,他也就成了村民心中的“村裡人”。

長城鎮西王莊村第一書記常海軍剛來村裡幫扶時,找村幹部談話,等了一上午只來了一個人。爲消除村民的疑慮,常海軍拿出在部隊時不服輸的勁頭,騎着自行車一家一戶地走訪村民,一年下來走訪了四百多戶,筆記記了厚厚幾大本,被村民們稱爲“自行車書記”。該村黨支部書記王俊學說:“現在大夥兒如果兩天沒見着常書記,還專門來村委跟他拉拉呱。”

村莊亮了,老百姓心裡也明瞭

蘭陵是農業大縣,以蒼山蔬菜和蒼山大蒜聞名天下。鮮爲人知的是,該縣南部大蒜產區地裡都是膠黏土,遇水黏成團。對於當地的村民來說,最迫切的願望就是修路

羣衆的呼聲就是行動的號令。兩年下來,7名“兵書記”在組長郝政的帶領下,克服多重困難,共給幫扶村硬化道路30餘公里。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真正幹起來着實不易。

西王莊村道路泥濘,逢雨進出兩難。常海軍利用上級獎補資金,一次硬化街巷3萬多平方米,並利用產業扶貧資金,修了一條500米長的生產路,全村安裝125盞太陽能路燈。每到晚上,村莊亮了,老百姓的心裡也明瞭。

莊塢鎮大城子村屬於典型的貧困村,村經濟條件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第一書記王健多次向有關單位協調爭取資金300萬元,將村內主幹道拓寬硬化到5.5米,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

通水修路,發展產業,幫扶村民脫貧致富的路上,一樣都不能少。

下村鄉孟淵村,集體收入空白,村民靠種地吃飯。第一書記董衛東積極招商引資,爲村裡建起了集工業、農業、種養殖爲一體的“歸雁小鎮”。山東省委下派幹部孫鵬幫助黃山前村村民建起蔬菜基地,使本村200餘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離開羣衆支持,什麼事情也辦不好。”這是下村鄉馬山村第一書記鄭興德的從軍經驗,也是他的扶貧感悟。他在多方徵求村民意願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光伏項目,村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900多元。

汗水灑在蘭陵大地,口碑留在羣衆心坎

盤點兩年來的幫扶工作,數字最能反映成績。7名“兵書記”新發展產業項目17個,帶動羣衆就業1200餘人;創辦合作社7個,幫助村集體新增經營性收入100餘萬元,平均每個村集體新增經營性收入20萬元。鄉親們的心裡都有一杆秤:“感謝黨組織給俺們派來的‘兵書記’。”

隨着包村期限慢慢臨近,村民們得知第一書記們即將返回,心裡很是不捨。“村民的不捨既有對我們幫扶幹部的感激,也有些擔憂,擔心第一書記走了後村子發展沒後勁。”郝政介紹,駐村伊始,他們就把“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作爲主課題,結合蘭陵縣富有成效的“四雁工程”,用“頭雁”引領村莊發展,協助選優配強村支部書記、兩委成員,堅持高標準發展黨員,爲黨支部注入新鮮血液。他們採用示範引領、工作鍛鍊等方式,開闊村幹部的思路眼界,喚醒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班子的戰鬥力凝聚力明顯增強。

手把手地教,肩並肩地幹,第一書記像是師傅帶徒弟,依託所在鄉鎮黨委的支持,甘做“梯子”和“影子”,讓村兩委在幹事創業中得到鍛鍊。他們還將村裡年輕有爲的村黨支部書記推薦到鎮街掛職,讓他們長見識、增素質,提能力。

“第一書記到我們蘭陵後,工作非常務實,爲蘭陵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8名軍轉幹部,他們保持軍人作風,把汗水灑在了蘭陵大地上,口碑留在了羣衆心坎上。”臨沂市市長任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