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
□新華社記者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樑。“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 區域,國家資源配置、產業佈局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大國經略發展格局的主要依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突出抓好這件關乎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持續向縱深拓展,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積蓄強大勢能。
(一)謀勢
剛剛開年,一份“GDP萬億城市”榜單引發關注。 根據各地發佈的數據,2024年,全國共有27座城市GDP超過1萬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城市佔三分之一,珠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分別有4個和3個城市上榜。上海,成爲我國首個5萬億元GDP城市。 “GDP萬億城市”的分佈,反映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在成爲承載我國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折射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俯瞰華夏神州,沿海岸線自北向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羣正在成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沿長江、黃河,一南一北兩條軸帶橫貫東中西部,譜寫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篇章;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區域板塊發揮各自優勢,協同發展勢頭更加鮮明;陸海統籌,海洋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帶一路”聯通內外,海南自由貿易港探路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 這是一盤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局。 海外觀察人士認爲,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堪比國內循環的發動機和國際循環的推進器,有效打破行政區域壁壘,融通資源、推動創新、增進共贏,產生巨大協同效應,既爲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也利好世界經濟復甦。 新時代的砥礪奮進,塑造着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2024年,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11年來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爲63萬億元,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50.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廣東GDP突破14萬億元,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爲33.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達24.7%。 對於一個陸地面積96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廣闊海域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區域協調發展,絕非易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下轉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