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出臺41條舉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省委和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內容如下。

歷屆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實施粵東西地區振興發展戰略,全省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所減緩,但發展差距偏大的格局尚未根本轉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內生髮展動力亟待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區域政策體系機制仍不健全,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協同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縮小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緊迫任務。爲進一步促進我省區域協調發展,提出該《意見》。

《意見》指出,基本原則是: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突出重點,持續施策;強化統籌,創新施策;堅守底線,綜合施策。

《意見》從9個方面,提出41條具體舉措。9個方面包括:分類指導紮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區域基礎設施均衡通達程度、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優化區域產業佈局、提升區域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推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區域發展平臺建設、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強化工作保障等。

分類指導紮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開展珠三角內部跨行政區

經濟合作探索

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攜手港澳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示範區。推進粵港澳協同創新,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促進文化交流交融,逐步實現珠三角地區產業、交通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深度一體化。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開發建設,創新合作體制機制,探索粵港澳協作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跨珠江口通道建設,紮實推進大灣區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高端要素在珠江口東西兩岸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引導建立各具特色、協調共進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加快建設黃茅海大橋,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區。開展珠三角內部跨行政區經濟合作探索。引導支持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帶動全省全域協同發展。

建設“軌道上的珠三角”,

實現城際和城市公交無縫對接

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強化廣州、深圳“雙核”驅動作用。推動廣州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加快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將珠海培育成爲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支持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發揮自身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提升綜合實力,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高效協同的區域城市體系。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建設“軌道上的珠三角”,實現城際和城市公交無縫對接,構建以珠三角核心城市爲中心、輻射環珠三角地區的2小時經濟圈。以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爲示範,推進環珠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一體化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加強廣清產業園、廣梅產業園等區域合作平臺建設,推動珠三角地區通過產業協同化、交通網絡化、服務高端化,輻射帶動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

加強汕頭湛江

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加快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堅持陸海統籌發展,培育壯大汕頭、湛江兩個發展極,增強汕尾、陽江銜接東西兩翼地區和珠三角沿海地區的戰略支點功能。加快沿海經濟帶高快速通道建設,打造以珠三角城市羣爲核心、汕潮揭城市羣和湛茂陽都市區爲兩翼的沿海城市帶、產業集聚帶、濱海旅遊帶。加強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賦予其部分省級管理權限,增強支撐引領區域發展能力。支持汕頭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充分發揮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揭陽濱海新區、潮州港經濟開發區等重要平臺作用,大力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充分發揮湛江作爲北部灣地區中心城市作用,大力推進湛茂陽都市區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戰略,積極參與國家南海開發,拓展大西南和東盟發展腹地。統籌推進海岸帶和島嶼的開發與保護,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北部生態發展區

打造成全球知名旅遊品牌

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構建和鞏固北部生態保護屏障,大力推進發展方式向綠色發展轉型,形成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北部生態發展區城市中心城區適度擴容並提升品質,提高人口承載和公共服務能力。在韶關市和清遠市北部開展試點,高標準、高水平打造集中連片、規模較大的生態特別保護區,積極創建國家公園,探索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重要流域上中游的水源保護,強化生態保護與水源涵養功能。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生態景區和區域綠道建設,推進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整體促進北部生態發展區全域旅遊發展,打造全球知名旅遊品牌和旅遊目的地以及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休閒區。

提升區域基礎設施均衡通達程度

推動廣州新機場儘早建設 規劃建設環南嶺旅遊公路

構建“5+4”骨幹機場體系

加強交通樞紐建設。着力打造廣州—深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持汕頭、湛江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5+4”骨幹機場體系,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共同打造珠三角地區世界級機場羣,支持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發展,推動珠三角樞紐機場(廣州新機場)儘早建設,推進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揭陽機場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湛江機場、梅縣機場遷建和韶關機場軍民合用建設,規劃建設雲浮、陽江、懷集、連州等支線機場,規劃佈局通用機場,不斷擴大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航空服務範圍。以廣州港、深圳港爲龍頭打造兩大世界級樞紐港區。優化整合全省港口資源,形成以珠三角港口羣爲主體、粵東和粵西港口羣爲兩翼的港口發展格局。以建設汕頭區域性樞紐港爲重點,將粵東港口羣建設成爲粵東地區對外開放和對臺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強化湛江區域性樞紐港功能,將粵西港口羣打造成爲大西南地區出海主通道。

實現所有地級市通高鐵

建設區域間快速交通網。規劃建設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軌道交通網。加快建設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聯通珠三角地區以及貫通沿海經濟帶的快速大通道,實現所有地級市通高鐵。加快建設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廣州至汕尾、汕尾至汕頭、贛州至深圳、合浦至湛江鐵路,湛江至海口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規劃建設廣州至湛江、龍川至梅州等鐵路項目,研究謀劃深圳至汕尾、廣州至清遠鐵路延長線、深圳至南寧、汕頭至漳州等鐵路項目。加快推進汕昆高速、武深高速等國家高速公路以及汕湛高速、河惠莞高速等省內幹線高速公路建設,抓緊做好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南中高速、黃茅海大橋、韶關至連州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規劃建設蓮花山通道、獅子洋通道等項目。

加快粵東地區城際軌道建設

完善基礎交通網絡。加快粵東地區城際軌道建設。推進廣州樞紐東北貨車外繞線、南沙港鐵路、柳州至韶關、韶關至贛州鐵路複線、柳州經肇慶至廣州、龍川至汕尾、瑞金至梅州等鐵路規劃建設。加強國道省道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公路路況水平和技術水平,逐步消除交通瓶頸路段和穿越城鎮的交通擁擠路段。推進廣東濱海旅遊公路建設,規劃建設環南嶺旅遊公路。規劃建設湛江40萬噸級航道工程,大力推進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建設。

將珠三角建成世界級寬帶城市羣

補齊能源水利信息物流設施短板。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大力推進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天然氣主幹管網建設,加快建成全省天然氣主幹管網工程。加快實施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粵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推進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潮州引韓濟饒等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和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等規劃與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劃,積極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鐵路物流基地,推進珠三角區域物流設施一體化、聯運化建設,完善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物流基礎設施網絡。以高速光網、IPv6、5G網絡、移動物聯網建設爲重點,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打造全球大數據網絡樞紐中心,將珠三角地區建成世界級寬帶城市羣,推動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打造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

爭取創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

優化重大創新平臺佈局。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創新發展引領作用,爭取創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大力支持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南沙資訊科技園、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區、深圳阪雪崗科技城、深圳國際生物谷、深圳光明科學城、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東莞濱海灣新區、東莞中子科學城、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高新區、肇慶新區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統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佈局,加快推進國家大科學裝置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創新引領作用。以省級投入爲主在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佈局建設省級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重點支持汕頭、湛江等地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建設省級實驗室。支持符合條件的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產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推進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基地。

着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生態。強化“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輻射帶動作用,制定促進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着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創新資源向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集聚,加快提升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創新發展能力,縮小與珠三角地區發展質量差距。深入實施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推動引進港澳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到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合作辦學和設立研發機構。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支持政策,促進省部院產學研合作和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探索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大力推進普惠性科技金融改革。建立珠三角高新區與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高新區對口幫扶機制,開展園區對園區、孵化器對孵化器、平臺對平臺的精準幫扶和合作共建。支持珠三角地區與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專業鎮精準對接合作,支持共建協同創新平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促進創新人才集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優化實施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支持建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和博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集聚創新型青年拔尖人才。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職業教育提升、南粵工匠培養等計劃,打造支撐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支持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引進培養創新創業團隊和緊缺拔尖人才,實施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人才知識技能提升工程,促進創新人才向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集聚。

優化區域產業佈局

研究制定珠三角產業疏解清單

促進珠三角產業協調聯動發展

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高端化發展。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爲引領,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支持珠三角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發展,建設珠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力培育發展工業設計、供應鏈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積極發展健康、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珠三角地區產業協調聯動發展,發揮廣州國際產業服務中心和深圳國際產業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支持珠海、佛山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智能製造產業,惠州重點發展高端電子信息和石化產業,東莞重點發展智能製造和新材料產業,中山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和健康產業,江門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產業,肇慶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產業。以廣州、深圳爲重點研究制定珠三角地區產業疏解清單,推進產業疏解與產業共建。

培育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羣

推動重大產業向東西兩翼沿海地區佈局發展。加大省對重大產業佈局的統籌力度,推動重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到東西兩翼沿海地區。培育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羣,打造世界級沿海產業帶。支持汕頭中以科技創新合作區、汕頭臨港經濟區、揭陽大南海石化區、潮州鳳泉湖高新區建設,培育壯大粵東生物醫藥、石化等重大產業集羣。加快推進湛江鋼鐵、中科煉化、茂名石化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湛江巴斯夫新型一體化石化基地建設,全力打造粵西區域重化產業集羣。主動參與南海保護與開發,建設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海洋科技合作區。支持湛江市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和保障基地。支持在陽江市建設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在粵東建設臨港重型裝備和海上風電運維、科研及整機組裝基地。加快東西兩翼地區產業與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聯動發展。支持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綜合體、中國海油惠州煉化三期等項目建設,推動湛江東海島、茂名石化、揭陽大南海與惠州大亞灣串珠成鏈,打造成世界級沿海重化產業帶。

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

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產業綠色化。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構建與區域發展功能相適應的綠色產業體系。依託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新型工業、數字經濟、文化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運動休閒、現代農林業等產業。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特色生態產業園區,重點支持建設梅州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韶關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河源深河產業共建示範區、清遠廣清產業園、雲浮氫能產業基地等產業重大發展平臺。支持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等地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資源環境優勢,積極發展生物醫藥、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接珠三角地區的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北部生態發展區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限制、淘汰污染型產業。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一區 (即北部生態發展區)

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

區域範圍:包括韶關、梅州、清遠、河源、雲浮5市。

發展方向:重點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爲首要任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大力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構建和鞏固北部生態屏障。合理引導常住人口向珠三角地區和區域城市及城鎮轉移,允許區域內地級市城區、縣城以及各類省級以上區域重大發展平臺和開發區(含高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下同)點狀集聚開發,發展與生態功能相適應的生態型產業,增強對珠三角地區和周邊地區的服務能力,以及對外部消費人羣的吸聚能力,在確保生態安全前提下實現綠色發展。

一核 (即珠三角地區)

功能定位: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

區域範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

發展方向:重點對標建設世界級城市羣,推進區域深度一體化,加快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快發展。

一帶 (即沿海經濟帶)

功能定位: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

區域範圍:包括珠三角沿海7市和東西兩翼地區7市。東翼以汕頭市爲中心,包括汕頭、汕尾、揭陽、潮州4市;西翼以湛江市爲中心,包括湛江、茂名、陽江3市。

發展方向:重點推進汕潮揭城市羣和湛茂陽都市區加快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臨港產業佈局,疏通聯繫東西、連接省外的交通大通道,拓展國際航空和海運航線,對接海西經濟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北部灣城市羣,把東西兩翼地區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構建沿海生態屏障。

發展 目標

2020年

建立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初步確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區域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基本扭轉,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2年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更加完善,珠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一體化水平和核心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橫貫東西兩翼地區和珠三角沿海地區的沿海經濟帶基本形成,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省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可及,交通通達程度比較均衡,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2035年

全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引領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區域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全省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級城市羣,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成爲各自功能“引領者”,與全省一道邁入全國高質量發展先進地區行列。

上週新增房源1825套 增城領跑

越秀受威脅!郊區也有這些新名校

意向樓盤:

姓  名:

手  機:

人  數:

看房日期:

1.14南沙線精裝商住兩用公寓3萬抵8萬

姓名:

手機:

人數:

東部1線雙景房7字頭起享2萬抵93折

姓名:

手機:

人數:

番禺線大平層山景洋房

廣佛線開闊江景洋房

東部1線山景房7字頭起

南沙線精裝商住公寓

保利大都匯情侶公寓

大壯國際廣場減10萬

珠江嘉園1萬抵95折

保利花城享1萬抵97折

碧桂園空港國際小公寓

碧桂園豪園總價95萬起

荔灣國際城1萬抵20萬

佛奧廣場頂級商務平臺

變身!上帝視角看琶洲

新團隊如何撬動地王?

廣鋼大熱 看荔灣房價

新黃埔撼天河老大地位

2015樓市網友吐槽榜

買二手房也不“二”

買房如何選樓層?

靠工資永遠買不起房?

讀公積金異地貸款政策

搞懂以房養老的背後

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