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未獲突破 學者:美中關係從急劇下滑走向穩步惡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3天,在重大議題上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中美關係雖然穩定下來,在衆多重大議題上反而是有穩步惡化的趨勢。(圖/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相對溫和的氣氛中結束了對中國的3天訪問,儘管在重大議題上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但這次訪問是仍被視爲是美國擊落中國高空氣球以來雙方關係趨穩的最新跡象。不過美國分析人士認爲,中美關係雖然已經穩定下來,但不意味着雙方分歧不再擴大和深化,反而是有穩步惡化的趨勢。

《美國之音》引述康奈爾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卡爾森(Allen Carlson)的分析稱,很明顯地,雙方在實質性問題上幾乎沒有共同點。從臺灣、南海緊張局勢、到美國科技管制、貿易爭端及俄烏戰爭,美中兩國目前正面臨一系列的重大分歧,而且似乎有越來越擴大之勢,布林肯在這次近一年來的第2次訪問也沒有帶來任何明顯突破。

中國外交部說,雙方在布林肯訪問期間達成了5點共識,除了加強溝通、努力穩定發展關係等原則性的重申立場外,具體成果僅包括了確定舉行人工智慧對話首次會議,以及下個月舉辦旅遊高層對話等。

在星期五的會晤中,習近平仍如去年6月布林肯首次訪華時一樣,坐在會議桌的中央,兩旁是兩國外交高級官員,但發出的訊息已相對溫和。習近平說,雙方應該「以和爲貴、以穩爲重」。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會面,雙方都形容此次會面「具有實質性和建設性」。中方雖也提出了以往會晤中常常涉及的臺灣、經濟制裁等一系列棘手問題,但調門已明顯趨於緩和。

《紐約時報》分析稱,中國官員表現出比布林肯上次訪問時更爲溫和的態度,然而,在這似乎「企穩」和緩和的氣氛的另一面,是兩國核心分歧越來越大、深層關係更趨惡化。

最近美國國會通過包括對臺灣的援助法案等多個涉華法案,而且美國正在擬定製裁草案准備切斷中國的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此外,美國還可能推出多項針對中國的貿易措施,包括提高中國鋼鐵、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以應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中國援助俄羅斯的問題上,布林肯清楚地表明,美國嚴重關切對中國向俄羅斯提供包括機牀、微電子等產品,美國及其盟友準備採取行動,他並警告,「如果中國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會的」。

倫敦國王學院學者萊奧尼(Zeno Leoni)說,布林肯之行不太可能產生任何實際成果。這位地緣政治學者在最近的論文中指出,世界秩序正在重蹈迴歸地緣政治集團的老路。他在電郵中回覆《美國之音》說,在這一背景下,人們擔心的是,歐洲和中東的衝突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並拖累美中俄3個國家。

然而,有明確的跡象顯示,中俄關系很可能還會繼續加強。就在布林肯批評中國援助俄羅斯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週四宣佈計劃在下個月訪問中國。康奈爾大學的卡爾森認爲,雙方都不想發生公開衝突,但是雙方利益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中國可能自認爲現已足夠強大,不需要再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屈服於美國,「因此,雙方都在談論合作關係,但北京和華盛頓似乎都不願意(或無法)做出讓步,從而真正讓兩國關係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