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亂判!「國民法官」制度將上路 6民衆+3法官一起定刑期

▲圖爲蘇炳坤聲請再審案,高等法院開放媒體進入法庭短暫拍攝。(圖/記者楊佩琪攝)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政府推動司法改革,其中重要一環即是讓人民參與,日前司法院草擬完成「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最快明年就會上路全民都有機會參與審判!根據規定,年滿23歲以上就有機會中選,每案將由6名「國民法官」和3名職業法官審理,判決結果採多數決,不過僅適用一審重大刑案,如殺人、加重強制性交等。

根據「人民參與審判法草案」,擔任國民法官得年滿23歲,在地院轄區持續居住4個月以上的我國公民,且受過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再以隨機抽選的方式選出。不過,爲了符合人民參與審判初衷,草案中排除了具有法律專業的各項職業,如司法、警察機關人員,且與個案有關人士也不能擔任國民法官。

經過隨機抽選,民衆成爲國民法官後,有義務參與審判,任職的公司需給予公假,但可以不支付薪水,國民法官出庭可支領日費、旅費等,1天約3千元,若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拒絕陳述,將處3萬元以下罰鍰。此外,檢、辯雙方在篩選國民法官時,若發現成員案件有特殊成見,導致無法公平審判時,有「剔除」的權力,但只限4次。

新制草案內容合議庭由3名職業法官和6名國民法官組成,審判長庭長資深法官擔任,未來檢方起訴只向法院送出起訴書筆錄等卷證和證物直接在法庭上提出。要認定被告有罪全體法官要有2/3以上同意,且至少要有1名職業法官贊成,刑期判定則由職業和國民法官過半數決定,評論時成員可自由陳述。

▲「國民法官」是否能讓人民重拾對司法的信心,成效仍有待觀察。(圖/達志示意圖

不過並非所有案件國民法官都能參與共同審判,根據規劃制度僅適用一審刑事案件,最輕本刑爲7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故意致人於死案件,如殺人、放火、加重強盜、加重強制性交等,但毒品、少年刑案或案件過於繁複都不適用。司法院估計,每年約有1200件符合國民法官審理,每年約要編列2.2億元經費支應。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法官和職業法官相同,都能正常上下班和回家,不需要和社會隔離,但有「保密條款」。因此,國民法官因出庭而獲知個人隱私和秘密,不得隨意泄漏案件內容,如有泄密或妨害司法公正情事,法院得裁定解任;若國民法官收受賄賂或行賄,同樣得接受刑事制裁,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院表示,過去審案都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法官負責,但近年人民對司法信賴程度不高,對審判結果更多有誤解。期待透過國民法官制度,讓民衆零距離接觸司法,除了提高司法的透明度,還能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