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輩子做同樣的事 葉大華捍衛少年頭號戰將

記者周佩虹/專訪

大華,很多人初聽這名字以爲是個男生,錯了,她是一位個性爽朗、卻又溫柔守護青少年的「大女人」。爲何說她是大女人,因爲她個頭高、嗓門大,參與社運尤其是對於青少年的議題「敢衝、行動力十足」。

▼爲了兒少法修法,葉大華付出不少努力。(圖/葉大華提供)

身爲「臺灣少年權益福利促進聯盟」(簡稱臺少盟)的秘書長,回想當初爲何一頭栽進社會關懷,葉大華笑着說:「都是被補習班的招生廣告騙的。」她看到社會系的簡介說明,哲學心理…什麼都要念,感覺「俗擱大碗」,所以在選填志願時,就把「輔大社會」列進去。

進了輔大,她也應景的參加「臺灣社會問題研究社」,開啓了關心臺灣社會議題的大門,發現「原來課堂上學的和實際發生的」有很大不同,也讓她開始積極參與各項社會運動,包括學運、環保抗爭、婦女運動,都可看到她的身影,也因此畢業後隨即進入勵馨基金會

在勵馨待了8年,葉大華負責過募款、設定議題、開發據點到拓展工作站,也讓她發現社會上有許多邊緣少年,因爲家庭或其他問題,必須很早就投入社會工作,甚至像原住民少女被逼迫成爲雛妓,都讓她感覺青少年其實是最弱勢的一羣。因此當臺少盟成立時,即使剛開始沒錢、沒人,她義無反顧做了頭號先鋒

對於女性在社會運動的角色上,葉大華不諱言,過去很多時候並不是主角,往往只是負責行政事務,其實女生動員方面更具有說服力,她舉例,一羣孕婦站出來反核和一羣男性講貪污,「民衆對哪一個較有感覺?」她認爲男性在社運活動「較衝撞」,但女生能以柔克剛、堅定持續,卻往往讓議題能延續下去。她也坦承,在非政府組織中,不是誰說了就算或誰說的纔對,但女性要能獲得認同,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臺少盟的努力下,民間版的「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僅花4年就送進立法院審議。(圖/葉大華提供)

而自己從大學畢業至今近20年,葉大華說,她也一直在面對家人外界價值觀的拉鋸,曾經媽媽問她「爲什麼總是要跟別人不一樣」?還幫她安排「穩定」的公家工作;葉大華只回答一句話:「我不想到了50多歲退休時,還是在做一樣的事。」

葉大華說,她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所以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犧牲,她希望自己可以幫助這些弱勢的青少年,應有的權益也不會被剝奪,更希望有些錯誤不要重蹈覆轍,讓他們好好的「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