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能源新希望? 我發展地熱挑戰多
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長郭智輝稱要全力發展地熱、氫能,臺灣因身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擁有豐富的資源,十分適合地熱發電,但地熱真能成爲下一個臺灣能源新希望嗎?事實上,許多能源業者早已抱怨風險高,實際未必如想像般如此美好。
臺灣天然資源豐富,但也因地狹人稠,導致地熱開發艱難、問題多多。首先,一口2,000公尺的地熱生產井探勘要花費動輒1.5億至3億元的成本,但鑽探後該口生產井不見得是符合開採價值的發電熱源m換言之,1億極有可能隨時「打水漂」,讓業者抱怨不符合效益,願意加入者寥寥無幾。
第二,許多地熱潛力區位於原住民保留地或屬於私人土地,例如,有能源業者赴臺東金侖現場勘察並研究開發地點後,當地溫泉業者因擔心鑽探開發地熱會破壞溫泉區,直接威脅生計,便抗議驅趕能源業者不準開發投資。還有業者到花蓮開發,因地熱區位處原住民保留地,也同樣遭受原住民大罵,讓探勘變得困難。
此外,業者在地熱投資成本上已耗費鉅額,若正式併網營運後,無法彌補成本並獲利,就更不可能吸引廠商投入。也因此,躉購費率及再生能源保證收購制度的訂定至關重要。根據經濟部能源署公告,2024年地熱躉購費率,不及2MW容量級距,微幅提高爲每度5.9459元;2MW以上容量級距,躉購費率每度5.1956元。
這樣接近6元的躉購費率價格,雖看似優渥,比光電躉購費率高很多,但相比之下,光電只需安裝光電板,並做好相關機電、饋線設置,即可併網發電,地熱卻要燒掉數億,且隨時探勘失敗「付之一炬」,無論訂定任何躉購費率價格,可能都無法回本,更別說獲利,完全缺乏誘因。
由此可知,地熱想成爲臺灣下一個能源希望,恐怕仍需經濟部修法提供更多獎勵政策或補助,纔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