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對未經授權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行爲絕不姑息遷就

據媒體披露,最近有消費者反映自己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被莫名地開通,而自己則根本沒有到銀行辦理開通業務,直到收到銀行發來的短信提醒,才知道自己已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按照有關法規,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必須獲得消費者的授權,誰也不能違揹他人意願;而且金融機構也有監管規定,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

出現這種情況,至今沒有人出面對此事負責。而銀行是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直接管理者,承擔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收集、保密、個人養老金金融產品開發與運營等職能,銀行若不知道原因顯然是說不過去;有銀行機構把責任推給第三方機構,而又不能提供具體開戶信息、第三方機構的具體名稱及聯繫方式等“證據”,這明顯無法說服他人;當消費者質問銀行時,或一問三不知裝瘋賣傻,相互“踢皮球”;或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承認自己的“做賊”行爲,試圖矇混過關,只能表明銀行方是在故意說謊或有意迴避真相。

銀行爲何敢這麼膽大妄爲,公然幹着這種違規的“勾當”,一句話還是利益在作祟。

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賬戶業務對銀行具有強烈的誘惑力。按照規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具有唯一性,參加人只能選擇一家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確定一個資金賬戶,商業銀行只能爲同一參加人開立一個資金賬戶,對銀行來說,拿住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也就守住了一隻下蛋的“母雞”,經濟利益讓很多銀行趨之若鶩,爲在爭搶個人養老金賬戶這場盛宴中分得更大的“蛋糕”,不惜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賬戶市場競爭激烈,也迫使少數銀行機構採取這種“不光彩”手段逼消費者就範。目前個人養老金賬戶總體情況不盡如人願。據人社部披露,截至2023年底,我國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突破5000萬人。但目前繳存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22%,而人均繳存金額僅約2000元,遠遠低於個人養老金賬戶1.2萬元的繳存上限;投資人數僅佔繳存人數的62%,實際投資人數僅爲682萬,存在“開戶熱投資冷、繳存意願不高”等現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尤其是90後雖然在開戶人數上佔到整體的30%,但在參與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繳存和投資時均有所顧慮,投資意願不強,原因是投資品不豐富,也擔心收益不高。如此,少數銀行機構爲打破眼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啓僵局,也會想歪主意,採取這種弄巧成拙倒逼消費者就範的方式。

事實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爲,不僅會自取其辱,讓自己陷入金融消費者質疑或謾罵而產生巨大負面輿情影響銀行社會聲譽的尷尬境地;同時,這種行爲也嚴重踐踏了個人養老賬戶管理有關規定,也會因爲這種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面臨被金融監管部門處罰的危險,明顯得不償失。

尤其,若任由這種違反金融消費者主觀意願的行爲持續,會埋下諸多金融隱患:比如會泄露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綁架金融消費者意願、造成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數據虛假,更嚴重的是會讓廣大民衆對個人養老金賬戶產生越來越大的積怨,對個人養老金賬戶失去信心,最終影響國家個人養老金賬戶政策的可持續性,對我國構建養老第三支柱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由此,希望金融監管機構對這種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針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開展及時現場檢查,將問題弄個水落石出,及時迴應公衆關切,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厲的行政和經濟處罰。同時,向所有銀行機構發佈禁令,約法三章,禁止一切不經消費者同意而擅自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行爲,違者對銀行機構高管一律就地免職,工作人員一律清理出金融隊伍,確保個人養老金賬戶安全合規,始終運行在健康可持續軌道上,使銀行機構真正能夠贏得廣大個人養老金賬戶消費者的信任!

作者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

編輯 肖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