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養老險董事長甘爲民:個人養老金賬戶、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將是第三支柱的主陣地和主戰場
財聯社11月23日訊(記者 夏淑媛) “個人養老金制度大規模試點進展順利,即將全面推廣落地。監管部門對非稅收優惠的第三支柱特別重視,已推動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近日,平安養老險董事長甘爲民最新發聲表示。
在他看來,數十年來,中國養老金融經歷了從單純的社會事業視角,到事業、產業視角並重;從單一支柱到三個支柱梯度發展,初步建立了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政策框架體系。
“未來,大力發展養老金融既是時代命題,也是產業課題。我們認爲,中國養老金融即將迎來發展新階段,個人養老金賬戶、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將是第三支柱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此外,隨着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的政策落地,將爲企業年金髮展注入強勁的動力。”甘爲民表示。
中國養老金融經歷從事業到產業,從單支柱到多支柱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養老保險體系面臨着統一多重割裂的制度,擴大保障人羣覆蓋面,維持與經濟增長匹配的待遇水平等諸多任務。
面對上述複雜而艱鉅的任務,我國成功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障體系。截至2023年底,參與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10.7億人。
由於第三支柱剛起步,在未統計第三支柱資金規模的情況下,全社會積累的養老基金達16.58萬億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爲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在甘爲民看來,數十年來,中國養老金融經歷了從單純的社會事業視角到事業、產業視角並重;從單一支柱到三個支柱梯度發展,初步建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政策框架體系。
從事業到產業的轉變。長期以來,國家將養老保險體定位成社會事業。2004年開始,以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爲標誌,國家正式提出養老保險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開始推動養老儲備管理的市場化、產業化。由此,2004年也被認爲是中國養老金融元年。
此後,國家在養老金融的產業化道路上不斷推進,2016年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正式市場化運作,2017年職業年金、2018年第三支柱雛形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2022年的個人養老金等先後落地。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養老金融”大文章,宣示我國已進入養老金融事業、產業並重的時代。
從單支柱到多支柱的發展。1991年,國務院發佈《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了“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基本構建了中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雛形。
之後,以此爲制度藍圖,國家在1997年建立一支柱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04年建立二支柱的企業年金,2014年建立一支柱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5年啓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並建立二支柱的職業年金,2022年建立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目前,中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核心框架已經形成,爲養老金融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將是第三支柱的主陣地和主戰場
中國養老金融產業走過20年,正進入新時代。當前,國家連續兩年出現人口負增長,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21.1%,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甘爲民表示:“大力發展養老金融既是時代命題,也是產業課題。我們認爲,中國養老金融即將迎來強勁發展的新階段。”
從第一支柱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入推進,未來歸集給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受託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23年底2.23萬億元基礎上不斷增多。同時,延遲退休政策也將帶來一定增量。
從第二支柱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已並駕齊驅,職業年金規模在人數上已經超過企業年金,並且在積累資金規模上也逐步接近企業年金。截至2023年底,企業年金積累基金達3.19萬億元,職業年金達2.56萬億元,兩者合計5.75萬億元。
從第三支柱看,享受稅收優惠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和不享受稅收優惠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兩類產品“雙輪驅動”的態勢基本形成。
甘爲民表示:“當前個人養老金制度大規模試點進展順利,即將全面推廣落地。監管部門對非稅收優惠的第三支柱特別重視,已推動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我們認爲,個人養老金賬戶將會是第三支柱的主陣地,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將成爲第三支柱的主戰場。此外,隨着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政策的落地,未來將爲企業年金再次爆發式增長注入強勁的動力。”
近期,監管機構提出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將推動保險公司在養老金融發展和第三支柱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甘爲民認爲,在第三支柱上,政策體系初步建立,但是尚未大規模展開,養老保險公司應聚焦第三支柱市場,通過產品+服務滿足民衆的康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