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安倍經濟學的相對論
安倍經濟學推出至今,日本股市與匯市皆熱烈反映,直至5月23日那天單日大跌1千1百點起,接連出現劇烈震盪,安倍經濟學的憧憬被突然撞擊,改革的真功夫纔剛要見真章。
日本人盼望多年,內閣端出大菜,但過去半年如洗三溫暖般的金融市場表現,對於日本經濟的走向到底有多少幫助?《財訊》在日本專訪了兩位重量級經濟學家:東京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伊藤元重、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分別從產業角度與金融市場角度來解析。
伊藤元重是安倍內閣倚重的產業競爭力委員會委員,他認爲安倍首相的作法,將有助於日本企業往海外擴張,對於日本新一輪的產業發展有很深的期待;而將於6月13日應《財訊》之邀來臺演講的辜朝明,向來是質疑安倍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陳日本央行過度激進的貨幣政策,會爲金融市場帶來不安,爲未來的政策執行投入變數。
本刊針對重大議題,整理兩位經濟學家受訪時發表的看法,以下是訪談紀要: :安倍經濟學推出後,股市強勢的表現,反映了日本即將強勁復甦的市場預期。安倍首相真的能幫日本找回失落的二十年嗎?
伊藤:日本經濟朝正向發展 辜:未來令人提心吊膽
伊藤元重:能不能找回失落的20年,尚言之過早;但初期來看,若能趕上雷曼風暴發生後失落的3年半就算很不錯了。雷曼風暴後,美國與德國的股市都已經大漲,只有日股沒有,是唯一漲幅落後的先進國家,日圓更是唯一大幅升值的幣別,安倍經濟學首先要讓日本彌補金融海嘯後的不振。
日本會有失落的3年半,與日本的政治局勢有很大關係。在安倍首相之前,日本是由民主黨執政,他們的主要支持者是勞工階層,並不重商,與官僚體系的合作出現很大的困難;在自民黨重新執政後,民衆抱持很大信心。
安倍上臺後讓日本人信心大振,最早是反映在股市,其後是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增溫,一旦預期發生通貨膨脹,民衆就會把部分的銀行存款移到股市或房地產,企業盈餘也會拿出來投資;如果是通貨緊縮的環境,企業就不願投資了。
總體而言,日本的經濟將往正向循環。 如果要找回失落的二十年,必須有更深刻的改革,安倍經濟學正是因應老齡化的日本、與全球化的新經濟形態而提出的,日本的產業勢必要有所變革,政府在6月中旬正式提出的產業成長戰略,很值得觀察。
辜朝明:日圓貶值,讓飽受強勢日圓之苦的日本企業有喘息的機會,原本是成功的;但日本央行所採取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卻爲經濟復甦投下變數,因爲情勢已過度發展,我不看好安倍經濟學。
舉例來說,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4月4日舉行首次貨幣政策會議,宣佈擴大債券收購金額一倍後,日本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就開始走揚,大幅攀抵至一年高點、接近1%。由於利率無法壓低,日本開始進入一個提心吊膽的時期。換言之,黑田的政策開始進入不確定的時期。 在正常的環境裡,當經濟增溫、需求出現,將帶動就業率上升,刺激通膨增溫,接下來纔會調高利率;擁有公債資產的銀行,雖會面臨公債價格下跌的損失,卻可以從企業獲利增溫後的借款需求得利。
安倍經濟學卻是先讓通膨預期加溫,利率無可避免會先往上調,接下來纔來看經濟能否恢復,順序都反過來了。如此一來,手握大筆公債的銀行將面臨日本公債部位的價格減損,實質需求並不一定增溫的窘況,影響銀行的資產品質。
即使是通膨預期真的可以達成,企業因應通膨要去借錢、擴產,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但擁有大量日本公債資產的金融機構,不用20分鐘就可以決定出脫公債,這樣會使得利率在實質需求還未提升之前就走高,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
從4月以來,日本公債殖利率不但沒有因爲日本央行的購債行動而下跌,長期利率也未如預期而壓低,反倒因爲對於通膨的預期而走升,這樣的發展讓原本應該維持超然獨立性的日本央行,遭到很大質疑。未來的日本經濟會很波動,會很令人困惑,因爲大家不知道要相信什麼,負面效應會慢慢顯現。(本文節錄自426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