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美中貿易戰下的東協新面貌
文/遊筱燕
美中貿易戰僵局持續,有1/3的中國臺商考慮遷移生產基地,東協成爲首選地區;4年前,蔡英文總統爲呼籲臺商分散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喊出的新南向政策,恰好與世界情勢呼應,讓臺商在全球佈局下搶得先機。
全球各國競相搶搭東協成長列車,新南向政策專網指出,2013年,東協首度超過中國成爲全球最大外人直接投資(FDI)區域。2015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正式成立,總人口數僅次於中國及印度,成爲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歐盟的全球第3大市場。且GDP(國內生產毛額)達2.5兆美元,爲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經濟部國貿局指出,東協經濟共同體每年經濟成長率達5~7%,處於高經濟成長階段,中產階級所得逐漸提高,年輕勞動力超過五成,且年輕族羣消費力強;因此,英國《經濟學人》預測,東協2030年可望躍升爲全球第4大經濟體,發展潛力可期。
由於臺灣地理接近、當地華人衆多,加上佈局甚早,臺商在東協經營上擁有一定的優勢。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截至今年1月10日的最新資料顯示,臺商在泰國的外資排名第3,馬來西亞和越南皆排第4。近60年來,臺商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投資金額逾933億美元,金額不低,足見臺商對東協市場的重視 。
爲了開啓臺灣經濟新動能,以及瞭解臺商在東協經貿的戰略地位,長期關注臺灣經濟發展與產業趨勢的《財訊》雙週刊,去年首度與CRIF中華徵信所合作,進行「2018年東協臺商500強」大調查,搭配論壇發佈結果,今年提升至1000大,本刊獨家揭露前100大,並掌握美中貿易戰以來最新變動要素,這是目前國內首創針對東協臺商所做的大調查,也是最詳細、深刻勾勒出東協臺商樣貌。
調查顯示,1000大的總營收高達3兆5796億元,獲利達1093億元,超過了千億元大關,說明由東協再輻射印度及紐澳,人口超過20億人(超過中國),企業收入與人均收入正在快速增加,市場潛力無限。
東協臺商1000大中,獲利家數高達707家,表示逾7成的臺商都能賺錢,這是東協市場誘人之處。再仔細看,其中傳產製造業純益率3.75%、泛電子業4.08%,獲利並沒有比臺灣好,甚至服務業的純益率低到只有2.69%,顯示這個大市場雖然方興未艾,但想坐享高獲利絕非易事。
調查還發現,2016年之後新成立、新併購的公司有62家,家數不少,當中有33家是設立於2017年後,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足見2018年臺商對東協與南向的確明顯加溫,但並沒有因美中貿易戰催化而激增,新創立的需求,是因企業本身的投資需求節奏進行;不過,全球投資趨勢往東協傾斜已然成形。」…(本文節自財訊576期,詳全文)
東協臺商前30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