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契作神話破功 蝨目魚石斑魚押中國虧大了

財訊雙週刊蔡靚

兩年前ECFA簽訂時,農漁業莫不希望在中國讓利,政府也不斷宣傳石斑出口中國大陸高度成長,在實情卻是……兩年下來讓利變搶利,石斑魚蝨目魚價格慘跌,漁民賠本銷售,「賣愈多,賠愈多」!

兩年前ECFA簽訂時,農漁業莫不希望在中國讓利、兩岸互通之後,可以在中國市場一展身手。不過,兩年下來,就在政府宣傳石斑魚出口中國大陸高度成長的政績背後,卻是漁民賠本銷售而受害。

十月底,農委會開心宣佈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協議)後,今年石斑魚外銷中國大陸年成長高達七成,還選出標竿魚場進行表揚。然而,風光頒獎的背後,卻是價格大跌兩成,養殖戶賣愈多、賠愈多。「現在青斑(最常見的石斑)一臺斤才賣一三○、一四○元,成本就要一五○元,真是虧慘了!」人稱「石斑大王」的龍佃海洋董事長戴昆財如此形容業界慘況

另一方面,兩年前還風光與中國簽署契作的蝨目魚,在這不久前,報價也來到三年來的低點,每臺斤批發價三十五元,幾近跌破飼養成本。石斑、蝨目魚這兩大臺灣重點魚種,前者是身爲外銷主力的高價魚,後者採平價內銷,是本土饕的最愛,兩者都成了ECFA後搶攻大陸市場的養殖漁業要角,卻一同遭遇到不小的後坐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還記得二○一○年ECFA簽署時,大陸對臺灣讓利、免關稅成了政府積極宣導的利多。兩年後,利號稱讓了,但效果卻是相反的,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成了讓漁民受傷的元兇。「當初,就是因爲ECFA簽約時,青斑一臺斤暴漲到三百元,吸引大量養殖戶投入,」戴昆財說,沒想到大陸業者產量也大增,導致現在臺灣漁民血本無歸。

原來,中國東南沿海因爲氣溫較臺灣低,冬天寒流一來石斑就無法存活,讓漁業署信心滿滿,要藉此利基讓臺灣石斑「反攻大陸」。在政府鼓勵下,近年臺灣石斑養殖面積也由一千六百公頃成長到兩千公頃,農委會並特許十七艘活魚運斑船,讓臺灣的生猛石斑可直趨大陸港口。

過去中國市場就佔臺灣石斑外銷近九成,這麼一推,更讓中國市場外銷佔比達九九%。「這麼集中在單一市場,如果中國因政治考量,一聲令下禁止進口臺灣石斑,產業怎麼辦?」立委黃偉哲質疑。事實上,政府沒做好市場調查的結果,就是供需失調、徹底失算。

「臺灣的利基已經拜拜了!」中華海洋生技副董事長謝清輝指出,最近兩三年來,他在中國大陸發現,以低成本透明塑膠布搭蓋、如農業溫室般的「溫棚」大量普及,輕易就能做到魚池保溫,中國養殖石斑無法越冬的問題已被解決。

對岸重金扶植大陸石斑 追上臺灣了

戴昆財最近也纔剛受邀赴北京、天津、寧波考察,這趟中國行讓他大爲震驚。他看到的不是便宜的溫棚,而是在浙江舟山地區看到由中國政府輔導、佔地九百坪大的室內可加溫養殖場!「算一算投資要一百多億元臺幣,沒想到他們政府這麼敢花錢!」他感嘆,過去大家一直認爲大陸石斑業追不上臺灣,「現在他們追上了。」

石斑慘兮兮,蝨目魚則陷入另一種窘境。由於細刺多、品嚐須技巧,蝨目魚主要以內銷爲主,過去產量無太大變化。但三年前在中國政府刻意政策討好綠營鐵票區下,由臺南學甲搭上ECFA列車,民間漁塭開始與中國大陸業者契作,打入中國市場。在預期心理下,去年春末蝨目魚批發價一度攀升到一臺斤近七十元,但到了今年九月,卻硬生生遭腰斬。(本文節錄自413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