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搶救溫室大浩劫 一場千兆元戰爭

文/洪綾襄

三月二十五日的蘋果春季發表會上,執行長庫克(Tim Cook)僅簡短髮言便將主持棒交給環境部門主任麗莎.傑克森(Lisa P. Jackson)。在來自全球的科技廠商投資法人與媒體前,這位美國國家環保局局長指出,爲了達到減碳目標,蘋果工程師已設計機器人連恩(Liam)來回收產品零件,「連恩可自動偵測並拆解手機,並將各個元件依序分類回收,甚至再利用。」在她背後的投影屏幕上,機器手臂敏捷地拆下諸多細小螺絲、SIM卡匣,而蘋果產品也爲此採用可擴充升級的軟體、更耐用的材料,以期達到完全回收;最後更以「再生」(recycle)收尾,揭示了蘋果對環境減碳的決心。

國際企業減碳備戰蘋果、微軟、谷歌積極變綠

爲擺脫「毒蘋果」指責,庫克近來積極整頓代工廠,要帶領整個供應鏈轉型綠色減碳,製程也逐步改採再生能源發電,就連號稱「最強四吋手機」iPhone SE,也幾乎無關技術創新,反而是用以解決供應鏈庫存、避免浪費

有節能減碳壓力的不只是庫克,巨大機械工業執行副總經理財務杜繡珍透露,儘管捷安特一直是節能減碳單車風潮引領者,也陸續投資超過5000萬元臺幣實驗單車共乘系統,打造出臺北市公共自行車YouBike,但捷安特卻因爲沒有以此爭取碳足跡或碳標籤,去年遭到國外基金經理人寫信來抱怨,甚至揚言要減碼。「因此,今年捷安特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中,將更強調減碳作爲。」杜繡珍苦笑。

汽車產業對於減碳議題也相當敏感。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幾年前到國外參加供應商大會,同業聊着彼此做了哪些環境減碳項目、怎麼認證碳足跡。他本來只在一旁聆聽,突然有人問,「和大做了什麼?」他一時說不出來很尷尬。回臺後,他找專業顧問團隊,一方面做碳盤查,同時蒐集同業和品牌車廠特別重視哪些減碳項目?如今和大的幾項軸類產品甚至可以達到碳中和,也讓和大能從一家小零組件工廠,躍升爲特斯拉(Tesla)的合作伙伴

爲什麼近2年來,上至產業龍頭、下至投資法人、製造出口商,都積極爲減碳備戰?因爲他們真的嚐到苦果了。

「下雪了!」纔剛度過人類有溫度紀錄以來最熱的二○一五年,但今年一月二十四日清晨,臺灣各地低海拔的都會區,竟飄下冰霰。儘管低溫只維持短短1、2天,卻已讓長期關心氣候變遷的專家、學者憂心忡忡,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燃燒石化能源,排出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氫氟碳化物氯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已改變了大氣濃度氣流方向,造成氣候極端異常,纔會在短時間內從極熱到極冷。

今年初,德國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發佈年度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去年聖嬰現象在世界各地造成熱浪洪水天災,約2萬3000人喪生,財物損失900億美元(約2.9兆元臺幣;一四年爲1100億美元,約3.5兆元臺幣),其中包含了27億美元的保險理賠金。「今年聖嬰現象不僅會加強,還會伴隨反聖嬰現象,恐將造成更大的損失。」報告指出…(本文截自財訊501期,詳全文)

相關報導有人對極端天氣冷漠,也有人爲全球變暖奔波追完雪後要面對的事:十年,極端氣候預言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