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的舉債危機

(圖/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對於「前瞻建設」是否「債留子孫」強力回擊,連馬前總統都遭池魚之殃。2024各黨總統參選人從民衆黨柯文哲怒批「前瞻錢坑」引發後續議題延燒,而國民黨侯友宜更指「債留曾孫」抨擊政府。

回顧民進黨賴清德先前撒幣「教育補助」政策買票,教育部旋即表示會由行政院「額外編列」預算;對比蔡總統任內7年編列11項高達2兆5000億的「特別預算」也就不足爲奇。如此寅吃卯糧,顯然已將臺灣引入萬劫不復的「大債危機」。

審計部在報告指出,政府近年編列多項「特別預算」,全都是用舉借債務支應,截至去年債務未償餘額,已經高達5兆6000億餘元。民進黨政府11項「特別預算」涵蓋前瞻基礎建設、防疫與紓困振興、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等「特別預算」,光是前瞻就已編列8400億元,即便追加預算將會導致債上加債,民進黨依舊編「特別預算」突破《公共債務法》債務上限。

政府爲推行政務達成施政目標因而制定常態預算的財務計劃,亦可視爲國家建設之具體數據,因此必須事先擬訂才能妥籌財源,進而有效整合國家資源做整體分配。

蔡政府將「特別預算」常態化後,除了全國舉債造成國庫空虛,也會間接造成中央集權、分配不均以及大內宣化,地方政府無法透過正規管道爭取補助、中央政府在經費分配上容易厚此薄彼、地方施政因中央執政的大內宣而相互競逐。

蔡總統嗆馬英九擔任總統任內舉債破兆,自己也才增加4000多億,殊不知「特別預算」有美化數字、規避審查、流動負債的基本特色,政府可用「特別預算」隱匿檯面負債數字、動用資金容易規避審查、經費使用後續形成流動負債。「特別預算」已爲蔡政府舉債大開後門,一般政事以外可以「不計入法定舉債之上限」,政府只想避免「違法舉債」卻沒想過「依法還本」,蔡總統以此辯解舉債任內最少,無疑是認知作戰。

政府「特別預算」若將地方建設的停車場、軌道、漁港等列入項目明顯越俎代庖,如果再用「前瞻建設」包裝恐又文不對題,還會衍生地方弱智化、中央打地方、開空白支票等詭譎現象,地方政府逐漸喪失規畫建設的評估能力而由中央即興演出、中央透過預算挾持不同政黨的地方政府進行政治角力、執政當局恣意開空白支票來做選舉綁樁,後續甚至還會衍生工程弊案。

蔡政府已將臺灣引入萬劫不復的「大債危機」,編列「特別預算」規避《公共債務法》債務上限恐將引火自焚,即便牽扯前兩任總統也無濟於事。國家一旦觸及符合「特別預算」的緊急危難狀態恐怕早已阮囊羞澀,缺乏足夠蓄積因應突發衝擊之財政能力,未來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上任」與「卸任」公佈財務狀況來做對比,好讓全民共同監督政府的財政流動,纔是真正體現「臺灣經濟好、政府有盈餘」的政治口號。(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