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盤心法-檢視多空立論 以耐心換取穩健報酬

我們來檢視一下多方的因子,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是,根據美國銀行多年持續所做的全球基金經理的月度調查發現,自2009年3月,雷曼兄弟倒閉後股市觸底以來,他們現在對股票的減持程度是最爲積極的,表明對經濟的近期前景存在嚴重的負面看法,而也意指他們都是未來多頭回補的買盤。

另一方面看,我們所擔心縮表對國內股市的影響,源自於FED於2020年起加速QE,現在將反向進行,外資可能外流,而觀察數據,外資於2020年於臺灣股市即大賣超,2020年5,400億元,2021年4,540億元,2022至今9,660億元,也就是臺灣股市並未受惠2020以來的加速QE,反而內資,包括壽險法人以及高資產自然人等,是臺股上升的要角,既然沒有受惠,彷彿也就不用擔心兩年內外資熱錢進出影響。

持平由以上推論,近三年在臺股賣超的外資,以更早期的長期性的資金爲主,並非短期熱錢,那麼他們看到什麼了呢?一般外資看的獲利成長循環,評價上升循環,我們看一下市場對一些主要權值股明年的獲利成長性預估,臺積電2.7%,聯電-18%,聯發科-7%,富邦金-1%,國泰金3%,臺塑-21%,中鋼-8%,鴻海13%,廣達8%,臺達電18%,光寶11%,整體的成長率很難令人興奮,更未論有些分析師還未下調預估。

再回到多頭的立論,股市可能底部不遠了,再跌有限?有可能,而由於人口老化,極端氣候,地緣政治,我們在思考一個長期性勞動力緊縮的環境,產出受限,物價很難回到過去的低水準,因此經濟可能一直停留在一個成長不高的環境,在此情形之下,搭配資金面緊縮,股市以震盪整理的機率高。

投資策略:

我們仍認爲,對未來獲利的成長性的看法,影響本益比與殖利率的評估。如果未來獲利降低,本益比會上升,殖利率會下降,這是大股東和法人關注的方向。建議投資人審視個股明年的展望,等到10月份後會比較明朗,什麼時候可看過明年上半年的庫存調整期,而可以相信未來的佳景是合理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