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盤心法-指數震盪再震盪 聚焦AI股與航運股

加權指數1130119日線圖

盤勢分析: 選前佈局的外資,選後減碼匯出,導致新臺幣貶值,消息面往兩岸緊張關係解讀:外資的淺顯觀點認爲,臺灣政治經濟都受中國控制,大選結果就是向「習近平說不」,但實際狀況應該和民生議題、薪資、房價等有關。

如果政治要「謙卑再謙卑」,那股市本質就是「震盪再震盪」,那些選後誇口上看某某點的樂觀期待,背後都有很多假設需要持續追蹤,眼下就有二大變數:一是美國聯準會3月降息討論搖擺不定,FedWatch預估3月降息機率忽高忽低,但公債殖利率持續反彈;二是地緣政治,紅海是危機高峰還是地緣政治風險起點?兩韓對峙?俄烏戰爭變成東歐戰爭?

2024年科技七巨頭的蘋果和特斯拉遭遇麻煩,蘋果遭多家投資銀行降評,利空包括手機庫存高、銷量成長觸頂,中國景氣不佳與官方管控,本益比偏高,本週更傳中國降價出清iPhone庫存,業績佔20%的中國市場可能衰退。蘋果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被微軟取代,而且可能是長期取代,機構法人與ETF基金必須減碼持股因應。

短期注意蘋果於臺股封關前,公佈上季財報、VR Vision PRO出貨6萬~8萬臺,對營收貢獻杯水車薪,中線則注意反壟斷調查傳聞,是否擴大到所有科技巨頭。

電動車方面,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電動車第一,但兩家公司股價都在跌。比亞迪掌握磷酸鋰鐵電池原料生產優勢加上政府補助,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多是歐美高階車種「山寨電動版」,未來歐美將提關稅保護汽車產業,電動車是AI後美中下一個戰場。

特斯拉把電動車當成iPhone,而享有科技股高本益比;而中國把電動車當成重要經濟政策,複製面板、太陽能、LED、石化、鋼鐵、水泥等,中國產能大開價格競爭模式。

投資策略:

外資減碼新臺幣貶值,臺股指數整理,科技股與AI股多維持月線或季線之上,臺積電法說展望樂觀,當日ADR上漲9.8%創波段新高,法說會最重要的三點分別是:1、2024年第一季營收估180億~188億美元,季減6.3%,反應業績穩定成長。

2、2024年半導體產業產值預估成長10%,而臺積電全年美元營收將年增21%~25%。

3、2024年資本支出280億~320億美元,在臺灣持續投資先進製程:大臺南科學園區3奈米,新竹和高雄園區2奈米,從竹科臺積電變成真正的臺灣積體電路公司。

封關前避險心理:

臺股2月5日封關,1月底前反彈後觀望氣氛濃厚,量能持續下降,所以指數應該是整理格局,但資金流動牽動個股表現空間,操作策略應是汰弱留強。

利空是檢測AI股買點的機會,1月市場氣氛不佳但AI股普遍維持偏多,IP股領先創新高,AI伺服器代工股築底,臺積電股價更突破2023年高點,泛AI族羣是市場核心。

至於傳產股關注重電和航運,航運股回檔到月線附近,留意量縮價穩的投資機會;其餘類股人氣退潮,1月股價暴跌的臺塑集團股,成爲ECFA議題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