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羣嚇壞鋰礦板塊!電池回收被推至臺前 資源焦慮有解了?

一方面,鋰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提高了回收廢舊動力電池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隨着電動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動力電池退役量也在不斷增加,廢舊動力電池已然成爲遍佈於繁華都市的富礦。

《科創板日報》7月21日訊(編輯 宋子喬)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原材料漲價讓電池廠負重前行,如今,寧德時代卻提出,礦產資源並非產業發展的瓶頸。這番話出自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在今日(7月21日)舉辦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的發言。曾毓羣表示,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 TWh的鋰電池,隨着鋰資源繼續探明後會更多。

受此消息影響,今日A股鋰礦板塊大跌,截至收盤,天齊鋰業跌超7%、贛鋒鋰業跌超5%。

天齊鋰業行情圖

贛鋒鋰業行情圖

曾毓羣緊接着補充道,“電池不同於石油,石油用了後就沒有了,電池裡面絕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以我們的邦普爲例,對鎳鈷錳的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9.3%,鋰的回收利用率也達到了90%以上”。

他提及的“邦普”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環”。

早在2015年,寧德時代就通過對邦普循環的收購,佈局了電池回收業務。其花費320億元投建的邦普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項目,主要目的在於“掘金”廢舊動力電池,已經在2021年12月初正式開工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屆動力電池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也表示,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動力電池的回收再利用體系,未來將進一步健全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制定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加快培育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的相關企業。

▍電池回收 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礦山開採

動力電池原材料“漲價潮”可追溯至2020年底。重要金屬價格不斷擡升,讓電池產業鏈中下游廠商的成本壓力倍增。這些廠商進而將目光投向了電池回收,以期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降本目的、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

一方面,鋰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提高了回收廢舊動力電池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隨着電動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動力電池退役量也在不斷增加,廢舊動力電池已然成爲遍佈於繁華都市的富礦。

通常情況下,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剩餘容量降低至初始容量的70%至80%時,即無法滿足車載使用要求。

作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勢必成爲最大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從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高達20萬噸(約25GWh),預計2025年後,每年退役電池數量增長將超百萬量級。

而市調機構SNE Research此前透露,全球報廢的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數量預計將從2025年的54萬輛增加到2040年的4636萬輛,預計這些電動汽車的電池廢棄物將從2025年的42GWh增加到2040年的3455GWh,增加80倍以上。

▍多方入局 上下游合作聯盟或成必然趨勢

在潛力無限的藍海市場面前,電池回收領域參與者越來越多,目前,主導企業可分爲兩類:第三方的資源回收企業,以及整車、材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具體到公司,格林美早已佈局多時,爲電池回收領域龍頭,高鎳材料供應商容百科技已選擇與該公司合作佈局回收業務;天奇股份此前表示,其回收鈷、錳、鎳的工藝較爲成熟,平均回收率可超過90%;光華科技的專利技術可直接從廢舊磷酸鐵鋰電池中實現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製備;旺能環境近期收購立鑫新材料,後者正在建設一條鋰電池回收再生產線,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建成投產。

另外,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電池供應商,以及蔚來等整車廠也紛紛佈局。華友鈷業、中偉股份、贛鋒鋰業以及廈門鎢業控股的贛州豪鵬等鋰電材料供應商正積極參與。

東吳證券分析師袁理認爲,電池回收具備資源價值,但商業模式本質爲再製造,收入成本同向變動,利潤相對純資源企業穩定。

招商證券分析師劉文平表示,由於動力電池回收責任機制,和電池回收利用的系統性複雜性,產業鏈上下游的戰略聯盟與合作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行業尚處初期 呼喚更完善的監管政策

產業鏈企業不斷加碼,動力電池回收生意已經不再隱秘,甚至出現退役電池價格已超過新貨的情形。

與此相矛盾的是,行業整體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當下行業技術尚未定型,整體來看回收金屬提純率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更聚焦於回收渠道,然而目前的渠道建設尚不完全。

這表現在,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魚龍混雜,存在定價機制不明確、價高者得、“黑作坊”當道、大部分流入黑市導致正規軍收不到電池等問題。

“目前,我國每年退役的約300萬噸廢舊鉛蓄電池中,經正規渠道回收的僅有30%左右。”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曾表示。

對於目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中存在的亂象,有關部門也開始加強監管。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計公佈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俗稱行業 “白名單”,正規軍已擴容至47家。

據業內人士此前反映,目前比亞迪、北汽、上汽、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代表性電池廠及整車廠,以及深圳、揚州、合肥等公交集團,在退役電池及邊角廢料回收招標時明確要求競買方爲“白名單”內企業。

今年以來,工信部已經多次提及將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可以預見的是,隨着相關政策逐步完善、退役電池數量提升,正規企業能依靠規模效應享受到合理利潤,行業格局自然會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