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裡的新茶事——茶產業多元發展觀察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題:茶園裡的新茶事——茶產業多元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  春日茶園綠意濃。記者近日走訪重慶、河南、安徽、雲南等地發現,風景秀麗的茶園正成爲越來越多遊客的踏青目的地,人們購買創意十足的茶產品,置身新穎的品茶場景,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茶文化,這些茶園裡的新茶事不斷推動茶產業多元發展。

茶旅融合:茶園變公園

春茶採摘時,也是郊遊踏青時。站在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文新茶園的觀景平臺上,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日茶園圖映入眼簾:茶農們腰挎竹簍,摘取清香的嫩葉;遊客們按下快門,捕捉春天的美好。  “你看茶山多美,滿眼青綠,它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生態價值,茶旅融合發展是提升公司品牌價值的重要途徑。”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文新說,去年文新茶園遊客數約30萬人次,期待今年突破50萬人次。  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茶山變金山。在雲南省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南糯山村,不少古茶樹吐露嫩芽。依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哈尼族風情,當地以茶爲主題打造觀光遊、研學遊,盤活農村閒置房屋,培育了10餘家民宿和23家農家樂,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產業升級。  通過茶旅融合,“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美好畫卷在更多茶產區鋪開。重慶市永川區依託茶園風景,推出茶主題品牌節會,從茶旅文化節到鬥茶大會,吸引消費者走進茶園。目前永川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1.15萬畝,茶產業年產值約11.1億元。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打造六安西茶谷主題公園,大力發展製茶品、觀茶藝、聽茶人說茶事等茶園旅遊,越來越多農家樂掛起“茶體驗”的招牌。  “可以期待,大別山將成爲一座茶葉‘主題公園’,讓茶業更好成爲大別山區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綠色產業和特色產業。”金寨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盧萬紅說。

多元跨界:做活“茶業+”

茶,不僅是一片葉子、一口清香,還可以變身各種創新產品,打造不同消費場景。近年來,各地不斷探索“茶業+”多業態發展,讓茶產業釋放出更多發展動能。  在重慶永川,新式茶飲、茶食品、茶日化用品和茶功能性產品等茶葉衍生品被不斷開發出來,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永川秀芽啤酒、茶水豆花、茶系列護膚品……茶產品正走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永川秀芽啤酒將清新的茶葉香與小麥精釀啤酒豐富的麥芽果酯香融合,深受消費者喜愛,年銷量可達200噸。”重慶市玉琳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信陽市市級茶藝非遺傳承人楊靜將茶產品創新融入非遺的傳承與發揚。經常在茶山茶園茶室組織茶會活動的她,邀請年輕人體驗茶香茶韻、學習茶藝,並一起開發茶葉的多種玩法,比如把鮮茶葉制進涼粉做成“茶凍”,將朗姆酒與毛尖茶混合研製新口味,許多年輕人慕名前來。  茶產品愈發多樣,品茶場景也愈加豐富。相較傳統茶館的僻靜,重慶連鎖茶飲品牌苗品記選擇在商圈等人流量大的醒目位置布店,便捷易得的品茶空間、豐富的茶品選擇和清新潮流的新中式風格,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喝茶變成一件更接地氣、更日常的活動,茶館還會定期開設一些鑑茶課程,幫助我這樣的‘小白’識茶品茶。”茶友張平中說,如今他更喜歡將朋友聚會安排在茶館中。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富橋指出,茶產業多元發展應結合產區實際,因地制宜不斷開拓新業態新模式。例如,與特色小鎮、個性定製、康養休閒、醫療健康等項目融合,引入工業旅遊、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提高消費者參與度。同時,在項目設計上要以茶爲核心,突出茶元素,打通體驗與消費,實現以旅銷茶。

保護傳承:弘揚茶文化

走進重慶武隆區的白馬茶葉基地,茶農們在千畝茶園裡指尖飛舞,400名來自武隆的小學生跟隨老師在田埂間穿梭,一場別開生面的茶文化研學活動正在此開展。  白馬山研學基地2021年正式開啓。“孩子們在這裡可以學習採茶、製茶、製陶、茶藝等課程。在提升茶產品知名度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傳播茶文化。”重慶市赤茗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學平說。  “茶產業發展需要依靠品牌提升價值,而品牌要依靠茶文化賦能,茶文化爲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新源泉。”陳富橋說,茶文化包括茶史茶俗、茶藝茶道、飲茶與健康等。  圍繞茶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多地在創新嘗試。在安徽祁門,遊客們可在歷口鎮西塘生態高效智慧茶園裡,全流程體驗祁門紅茶製作技藝,參觀祥源·祁紅產業文化博覽園,當地還將開發“茶與瓷”的全新文旅體驗。在雲南勐海,依託文化挖掘與節慶打造,勐海(國際)茶王節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教授郭桂義指出,要保護好茶文化遺址和茶山生態系統,推動茶歷史、茶美景、茶技藝的融合發展,發揮綜合效益。(記者張曉潔、李曉婷、劉金輝、朱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