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電子製造業佈局越南 誘因何在?

(更多產業分析請掃QR Code)

目前在越南品牌廠中,以三星爲首的韓系廠商正持續擴大布局,並以建立完整供應鏈爲方向。圖爲三星河內廠。圖/路透

中國過去因充沛和低廉的勞動成本吸引產業進駐,日積月累成完整的產業鏈,使中國成爲製造大國,然歷經2018年中美衝突、疫情爆發、疫情管控措施等事件後,爲避免供應鏈斷鏈,廠商不得不重新審視供應鏈集中於一地的策略。由於中美衝突發展不見盡頭,美國針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讓中國製造幾乎無利可圖,且中國人口結構走向高齡化,勞工薪資不斷上漲,亦使資本支出不斷增加。

衆多因素促使廠商向外延伸,以求分散風險和降低成本,即便中國疫情已趨緩,但在地緣政治影響、勞動力資本增加與其他不可控因素等,衆多原因形成「China Plus One」趨勢,促使供應鏈重塑,東南亞、印度與南美等區域正在形成新的生產基地。鑑於電子製造業對能源、物流與人力有大量需求,東南亞具有較高水平教育、較低薪資的勞工,以及鄰近中國利於原料和零組件進口因素,繼而吸引廠商投資設廠。

目前在越南品牌廠中,以三星(Samsung)爲首的韓系廠商正持續擴大布局,並以建立完整供應鏈爲方向;美商蘋果(Apple)也正推動供應鏈轉向越南和印度分散風險,同時增加MacBook在越南生產。不過,由於Apple在中國已建立完善供應鏈,要轉移並非一朝一夕,因此短時間內零組件的製造仍需仰賴中國。目前Apple在越南的供應商約25家,主要生產AirPods和iPad,預計2025年將有70% AirPods、25% iPad、10% MacBook在越南生產。

而仰賴羣聚效應的筆記型電腦,也同樣正在前往越南,代工廠爲配合客戶需求,持續擴大越南產能,例如仁寶自2019年起便佈局越南永福生產筆記型電腦、網通與消費性電子產品,2022年12月于越南太平再擴產,屆時視情況調整產能;緯創則以越南河南爲據點,目前已有兩家工廠,並以筆記型電腦爲主,未來規劃新建第三座廠房;英業達也在河內買地增資,可望於2023年底完工。

此外,其他零組件廠商如鍵盤廠商光寶、科嘉、達方,軸承廠兆利、信錦、新日興,散熱廠奇𬭎、超衆、業強,機殼廠巨騰和電池廠新普,皆已進入越南佈局,並於北部形成筆記型電腦聚落。

網通產業聚落也同樣往越南移動,除了爲了分散風險外,網通廠因應歐美客戶的資安考量,持續提高非中國區域產能,進而推動臺灣廠商在東南亞的產能。例如正文、明泰、啓碁、智邦、智易在越南皆有佈局,而神準也於2023年1月宣佈首度跨海在越南設廠。

從越南的條件來看,其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爲主,次要爲工業製造;其中,電子製造業佔整體工業18%,主要生產手機,其次是電腦、伺服器、網通設備,以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當中以Samsung手機和其他相關組件爲電子製造業中出口額最高產品類別,在越南官方持續推動與產業聚落的效益下,電子製造業正在越南蓬勃發展。

電子產業的主要產業聚落集中於北部的北寧、北江、永福、河內、海防市,其中北寧爲目前最多外資的地區,共有1,770家來自39個國家/地區的廠商,而南部主要以胡志明市爲據點。

以人工結構而言,越南人口維持正成長,截至2022年約9,950萬人次,預計於2023年破億,北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約56%,南部則佔44%,總體人口平均年齡約32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70%,總體勞動資源年輕、充沛,對需求大量人力資源的電子製造業而言,能提供大量勞工滿足生產需求。

此外,由於越南對元件的製造能力尚未成熟,原料和關鍵組件仍仰賴進口,並以組裝或加工爲主要業務。其中,越南的電子產業的零組件進口主要來自中國、韓國與臺灣,主要出口區域爲美國、中國、歐盟、東協、韓國、日本。進口以中國爲大宗,偶有透過加工後轉往中國製造情況,而越南北部與中國接壤,與深圳相距不遠,因而可節省不少運輸成本。

再者,越南作爲東協與APEC成員,享有歐盟的普遍化優惠關稅措施(GS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共計15個自由貿易協定,超過50個合作區域,因而具備出口優勢。

除上述條件外,越南政府也積極推動友善經商政策,例如簡化流程、投資優惠,同時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以因應供應鏈轉移的同時又兼具綠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