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學院院長李海濤對話諾獎得主斯賓塞:全球經濟轉向供給驅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程子姣)10月22日,長江商學院院長、金融學教授、傑出院長講席教授李海濤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長期危機:重塑全球經濟之路》作者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圍繞“全球經濟的未來:長期視角下的復甦與變革”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對話探討了全球經濟面臨的多重機遇與挑戰,剖析了科技創新對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並對國際競爭與合作進行了深刻分析。

斯賓塞教授指出,當前全球經濟的鉅變主要由三大力量共同推動:氣候變化、地緣衝突以及技術創新,並解釋了這些力量如何改變全球經濟結構。全球經濟已經從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模式,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斯賓塞教授指出,全球經濟正在從一個需求驅動的時代過渡到供給驅動的時代,未來的經濟增長需要依賴技術進步與全球化的再平衡。隨着供應鏈的碎片化,國家安全優先於經濟政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習慣了一個供給充足、低通脹的環境,但這一切正在發生變化。新冠疫情和國家安全的優先性打破了全球供應鏈的平衡,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重新構建。同時,低收入國家正遭受嚴重的氣候變化衝擊,疫情也使其財政能力被嚴重消耗。這些國家需要外部幫助才能重新走上增長和發展的道路。儘管情況複雜,但我們相信強大的技術突破有可能顯著改變甚至逆轉這些趨勢,到本世紀末我們或將能走上發展新軌道。”斯賓塞說道。關於氣候變化,斯賓塞還指出,非洲國家的潛力或將爲全球經濟貢獻積極變化——降低非洲國家的資本成本,讓更多的資金流入,建設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儘管非洲經濟體所佔碳排量比例小,但氣候變化給它們帶來的衝擊尤爲嚴重。如果非洲經濟能夠實現繁榮和增長,其所蘊含的資源和潛力,有望扭轉全球經濟的現狀。”

李海濤強調未來全球經濟的增長將依賴於生產力的提升,科技創新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但同時斯賓塞也提醒說,技術發揮效力需要時間,強大的科技突破不會一夜之間產生效果。硅谷早期的先鋒人物羅伯特·阿馬拉提出了所謂的“阿馬拉法則”(Amara’s Law),其核心觀點是:人們往往高估技術在短期內的影響,而低估其長期影響。從1990年代中期的萬維網,到2000年代初的移動互聯網,數十億人因此實現互聯,再到現在神經網絡驅動的人工智能突破,但我們還處在這場技術革命的起步階段,特別是在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過高估值,因爲人們對新技術感到興奮,這種現象我們在互聯網泡沫時期已經見證過。斯賓塞認爲,AI極具潛力,是因爲在可預見的未來,它將主要以人機協作的形式被使用,成爲人類或系統的強大工具。但人工智能的目標並不是完全自動化或取代人類,而是在人機協作中起到輔助作用。

“當資產負債表受損時,修復需要時間。類似美國在次貸危機中遭受損失一樣,恢復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方面,重建房地產市場平衡和提升投資信心也需要時間,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快這一進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全球經濟轉型,因此必須有耐心。數字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AI),有潛力帶來生產力的激增。AI不僅包括生成式AI,還涵蓋其他強大的技術,但這些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需要廣泛推廣,不會自動發生。因此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須確保科技和金融領域的進展能夠惠及所有的中小企業。此外,我們還必須應對技術帶來的負面風險和防止濫用技術。”斯賓塞說道。

隨着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數字化轉型等領域。李海濤提到,中國企業家可以利用中國在製造業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經驗,幫助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其本土經濟。他還指出,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或將成爲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已經在這些地區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礎。未來,隨着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這些地區可能爲中國企業出海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李海濤稱,中國企業在應對全球經濟變化時,需要具備全球視野,積極適應新技術,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他指出:“技術創新將是未來全球競爭的核心,企業家應當積極採納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抓住技術帶來的新機遇。”

斯賓塞認爲,中國企業不僅在全球市場中表現出色,還爲全球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中國在綠色能源和電動車電池製造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將有助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例如,中國的電動車製造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還爲其他新興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持。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