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經濟學之父 美教授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芝加哥大學的塞勒教授。(圖/芝加哥大學)
美國經濟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榮獲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1945年生於美國紐澤西東橘市。塞勒教授被稱爲「行爲經濟學之父」,善於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不理性消費的主因,他的理論整合了經濟學與心理學。他的貢獻在於建立了經濟學與心理分析或個人決策之間的橋樑。
現年72歲,塞勒教授曾經於2009年來臺宣傳時報出版的《推力》(Nudge) 。塞勒目前已有中文版的著作是《贏家的詛咒》、《不當行爲》、《推力》。
塞勒教授的中文版著作《推力》封面。(圖/時報悅讀網)
塞勒在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獲博士學位,目前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並擔任該校詹森管理研究院(SC Johnson School of Graduate Management)的研究工作。
他曾經榮獲芝加哥大學布思商業學院拉爾夫和多蘿西凱勒傑出服務教授,同時他也是行爲金融學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
塞勒與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Shiller)同樣研究行爲金融,亦曾與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以色列心理學家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合作。
塞勒發現在個人消費行爲上受理性影響與個人意志的成份非常有限,反而是大部份受社羣偏好來形成消費者的決定。這些消費者的行爲模式決定了市場行爲。
塞勒理論中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發展出個人心理會計理論,闡述了人們如何將複雜的經濟決策系統進行簡化後以決定消費行爲。他還提出退休金儲蓄行爲可讓人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人的經濟行爲「完全理性」的假設基礎上。人能計算並創造性地爲自已追求最大利益。但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此種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陷入嚴重瓶頸,在解釋現代人的經濟生活時顯得左支右絀,因此以塞勒爲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爲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完全理性」假設提出質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爲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爲經濟學由此誕生。
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塞勒教授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諾貝爾官網)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於瑞典時間9日上午11點45分(臺北時間下午5點45分)揭曉,根據分析機構預測今年得獎熱門人選可能是行爲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
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本屆諾貝爾獎最後一個揭曉的獎項。
去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是英美學者哈特(Oliver Hart)和芬蘭學者霍姆斯壯(Bengt Holmstrom),針對契約理論的貢獻讓他們共享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