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受假貨困擾? 原來阿里巴巴這樣看智慧財產權

馬雲曾多次親上火線,迴應假貨相關議題。(圖/東森新聞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假貨問題長年困擾阿里巴巴集團,爲扭轉「打假不力」的刻板印象董事局主席馬雲更多次親上火線。不過,前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樑春曉今(1)日透露,該公司近年最常思考的問題中,就包含「誰也不能保證智慧財產權會永遠存在」,直言過度完善的法治體系恐阻礙時代變革

樑春曉今天受邀至社會企業共同聚落演講,談到時代演進,他說,當下全球正從工業時代邁入資訊時代,是人類史上相對罕見的時期,「其實,有9成以上時間幾代人都不會面臨太大變化,可以不用思考這類(創新)問題。」直言目前每3到5年,世界就得面臨一次技術改革,就代表着「很多過去所熟悉的工業時代產物正在失效」。

「阿里巴巴這些年最常思考的問題包含未來公司型態還會存在嗎?世人所熟悉、習以爲常的智慧財產權體系還會存在嗎?」樑春曉提到,公司型態、智慧財產權當下都被認爲理所當然存在,但實際上則不然,「對不起,它們只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誰也不敢保證它們會永遠存在,包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組織型態、制度規定,很多都一樣。」

話鋒一轉,樑春曉提到,第三方支付交易平臺支付寶早在2004年問世,不過,他在2010年來臺進行兩岸交流時,就曾聽見臺灣友人的一段預言,「他說,臺灣很難出現支付寶這樣的東西,因爲臺灣的法律太健全了,所以不大能容忍一個體制外的東西產生。」

對此,樑春曉認爲,一旦身處變革當中的時代,就必須考慮「所謂健全法制體系,究竟是指哪個時代的產物?」若確認屬於上一個時代,就必須設法突破,否則恐怕會對進步形成阻礙,「就像歐洲學者都非常以歐洲法制體系自豪,但這也是爲什麼歐洲現在發展經濟較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