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雜誌/吳詣泓談大數據行銷
大數據是利器,但前提是懂得善用。如何從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意義的關聯性,並將資訊傳遞給「對的人」,這纔是挑戰。
如果你是服飾店老闆,每當顧客上門,怎麼判斷他們今天想買什麼?平均購買金額?該推薦哪款服飾?多半,你很難馬上給出有把握的答案。
換個場景,你想行銷你的服飾品牌,找來行銷公司提出客羣報告,但當你問起投入的預算能帶來多少營收時,沒人敢打包票。
面對類似經營困境,大數據正是打開機會的鑰匙。「透過大數據強大的演算分析能力,企業將愈來愈瞭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並即時傳遞最個人化的行銷訊息,」2014年被中國《富比世》雜誌評選爲中國最具潛力中小企業第6位的Vpon威朋大數據集團執行長吳詣泓指出。
透過大數據的演算模型,能推演出個人消費者面貌,讓目標族羣更具象化。大數據是利器,但前提是懂得善用。如何從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意義的關聯性,並將資訊傳遞給「對的人」,這纔是挑戰。
只有瞭解大數據背後隱含的意義,才能在秒動的市場中抓住商機。至於該怎麼做?以下是他的建議。
從「產品找人」變「人找產品」
在網路時代,使用者集中在青少年到中壯年,上網時間和地點受限,點擊數據也有限,不容易看出數據背後的意義。但當智慧型手機普及,上網人口從小學生一舉橫跨到老年人,anytime, anywhere online(隨時隨地上網)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產生的數位資料就以倍數成長。這讓我們得以利用數據,進行使用者背景及生活型態分析。
例如,當手機用戶打開導航App,移動軌跡跟中山高速公路重疊,在基地臺間移動的速度是時速100公里,透過電腦即時運算分析,我們可判斷他正在開車,這時候傳去任何行銷訊息都沒用,因爲他不能打開閱讀。反之,如果手機打開的是遊戲App,透過遊戲種類和其他上網紀錄,我們能判斷這個用戶可能是駕駛的小孩,他就可能打開我們傳給他的遊戲App或行銷訊息。
利用這樣的分析,大數據不只能用來找出使用者對哪些內容感興趣,還能進一步讓使用者的生活型態活生生、並即時呈現在眼前。
過去引領行銷學半世紀的4P理論,將在未來幾年面臨嚴峻挑戰。從前的消費者購買決策流程沒有全面數位化,既然無法瞭解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每個環節,只能想像這個產品可能要賣給某個形象的人,所以傳統行銷學是以「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也就是「產品找人」的4P爲四要素。不過,以後的企業行銷將完全改觀。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87期】【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