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胡雪巖,柳傳志,我們爲何不喜歡商人

自古以來,我們對商人充滿了仇視,無論是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胡雪巖,還有如今的柳某人。之所以仇視這些商人,或許是覺得,這些商人創造不了任何的社會價值,卻能夠攫取大量的社會財富,讓辛苦勞作的普羅大衆憤慨不已,那麼事實情況是怎麼樣呢?

我們

明朝著名商人沈萬三,起初靠着種地,慢慢積累了點財富,後來幫助商人陸道源理財,陸道源出家之後,沈萬三繼承了他的鉅額財富。之後沈萬三像開掛了一樣,全力開展海外貿易,把浙江一帶的絲綢、陶瓷、手工業品等遠銷海外,一度讓自己成爲元朝末年最富有的商人。

起勢後的沈萬三就開始在政治上押寶投資,最初沈萬三支助張士誠,在張士誠落敗之後,又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後,決定修築城牆,可是當時財政卻捉襟見肘,於是沈萬三出巨資修築了南京1/3的城牆。

在修築城牆之後,沈萬三春風得意,於是提出要拿出一筆錢犒勞三軍。

朱元璋問他:“朕有兵馬百萬,你犒勞得過來嗎?”

沈萬三回答:“我每人犒勞一兩黃金如何?”

正在沈萬三洋洋得意的時候,殊不知已經觸犯龍顏。後來的劇情大家也知道了,沈萬三被下獄、抄家、發配雲南。

很顯然,沈萬三作爲一個商人太膨脹了,竟然想和權貴們平起平坐,然而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卻屢見不鮮,不甘寂寞的商人羣體,總試圖在政治地位上獲得成績,然而即使最巔峰的胡雪巖,一度獲得二品頂冠,最後還是落得家毀人亡。

清末商人胡雪巖,早年開設錢莊,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通過資助王有齡、左宗棠等清朝官員,獲得鉅額財富。在左宗棠擔任閩浙總督的時候,胡雪巖更是藉着籌措軍餉的機會,走上了官商之路。

在消滅太平天國之後,胡雪巖依靠湘軍的勢力,在各省開設銀號,同時還經營着藥材、茶葉等生意,所獲得的利潤達到上千萬兩白銀,被喻爲中國的首富。

光緒七年,胡雪巖因爲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賞賜二品紅色頂戴,總辦四省公庫,被稱爲紅頂商人。

然而不到四年的時間,胡雪巖由盛轉衰,在李鴻章與左宗棠的政治鬥爭當中,胡雪巖成爲鬥爭的犧牲品,之後被抄家,家道中落。

柳某人,被喻爲中國企業家教父,通過“蛇吞象”的方式,在2004年以12.5億美元收購了比自己大3倍IBM PC業務,獲得IBM個人計算機在全球的研發、生產、銷售。

通過這一次全球大併購,聯想迅速進入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一夜之間成爲年銷售額超過120億美元的電腦製造商。

輝煌過後,聯想卻飽受爭議,作爲商人的劉某人不但失去了民族企業家的榮譽,被冠以“賣國”的頭銜。

不管我們多麼討厭聯想,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國際上找一個能像聯想這樣能打的國內企業,真的沒有幾個。被我們捧上天的華爲,如果沒有這一次制裁,絕大部分外國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企業。

作爲國內種子選手,卻被罵得狗血淋頭,你不覺得這事很詭異嗎?如果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似乎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了。

在貫穿中國兩千多年曆史當中,雖然歷經朝代的更迭,時代的變換,但是背後的邏輯一直沒有改變:商人誤國。

商人和農民不同,表面上看不創造任何社會財富,但是這個羣體卻擁有巨大的社會財富。因此每一朝、每一代只要打着“均貧富”的口號,就能夠喚起無數無產者對有產者發自骨子裡的仇恨。

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就吐槽商人“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也就是說這羣商人,賺到錢就買土地,而農民失去土地之後就會形成流民,接着就會造反,王朝的更迭禍害的源頭就在商人這裡。

在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朝,其實百姓的稅負很低,因此土地反而成了投資的價值窪地,導致大量的商人在被“鹽鐵專賣”之後,沒有好的生意可做,結果集體涌向土地。朝廷對商人打擊得越嚴,商人購買土地的行爲就越瘋狂,周而復始導致流民遍地都是,而赤眉軍就是這麼起來的。

漢朝統治者對商人恨到什麼程度呢?比如要打匈奴,修城牆,運糧草,都讓商人來幹。而且漢武帝還發了個七科謫,規定最下等的七種人都幹最低賤的工作,哪七種人呢?犯罪的官員、流民、贅婿,也就是嫁入他家的男人,在漢朝相當於自願賣給他人做奴隸,是被人看不起的,剩下幾個都和商人有關,商人,曾經做過商人,商人的父母,祖上是商人,都屬於七科謫,你看整個漢朝對商人恨到骨子裡。

這些商人除了身份地位低,稅負上比一般農民要高很多,比如漢朝普通稅負是一萬錢徵一,而商人就是兩千錢徵一,相差了5倍。除此之外,官員還會以各種名義整治商人,比如河內太守王溫舒,一次就抓了1000多個商人,全部都處以極刑,據說把十幾公里的河水都染紅了。

後來爲了專項整治商人,當然也是爲了獲得更高的稅收,開始了鹽鐵專賣。漢武帝把那些利潤高的行業都收歸國有,拿鐵來說,這玩意兒能夠造農具,也能夠造武器,朝廷在各處設立了50多所鐵官,這些鐵官常規操作就是把商人、犯人拉過來成爲免費勞動力,進行採礦鍊鐵。

鹽也同樣如此,會把煮鹽的區域給圈起來,專人看守,煮好之後不許賣給他人,只能賣給朝廷,然後朝廷再高價賣給民衆。大家看着是不是很熟悉,如今房地產、電力、石油,都是這一套路,房地產佔地方財政30%以上,所以說朝代雖然在不斷更迭,但是文化制度卻是一脈相承的。

爲了防止商人逃稅,漢朝還搞出了一套令,如果你的鄰居舉報你偷稅漏稅了,那麼你的家產會被全額沒收,同時還會分出一半給你的鄰居。這就導致誰家有錢,誰就會被舉報,不管這事成不成立,反正商人基本快被滅絕了。

告緡

這種對商人近乎瘋狂地打壓,最後結果如何呢?司馬遷的記載是“戶口減半”,不到三千多萬的人口,一下少了一千多萬,這些人並不是對抗匈奴戰死的,而是成了流民。可能司馬遷有誇大的成分,但是這事確實造成很大影響,造成漢朝流民遍地、盜賊滋生。

這就是朝廷恨商人恨到牙癢癢的主要原因,商人除了能夠製造流民,製造混亂以外,當商人勢力發展到足夠壯大,是能夠干預政治的。比如大商人呂不韋,能夠把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扶上秦王的寶座。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忌憚沈萬三,是因爲他有能力對抗朝廷,有錢、有人、一呼百應,這事擱誰那兒都害怕。

所以從古至今,商人地位一直很低,古代有四民序列,也就是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作爲商人,你即使富可敵國,也不能和士大夫攀比,除了朝廷不信任你,社會主流價值觀也鄙視你。

順着這套邏輯,我們就能夠明白爲何這麼討厭聯想,討厭柳某人。聯想早年頂着中科院的光環,還是做出了很多科技成果的,比如聯想漢卡,現在我們在電腦上打字很容易,可是在七八十年代,個人電腦剛開始起步的時候,整個系統都是英文的。因此當時有很多學者擔心,隨着計算機不斷普及,中華文化會不會隨着漢字一塊消失了。

之後在倪光南院士的幫助下,聯想把漢卡植入到系統當中,我們在輸入一個漢字的時候,自動會聯想出相關漢字,這也是聯想公司的由來。

隨着聯想不斷髮展壯大,發現科技創新這條路實在是太苦逼了,爲此柳某人還和倪光南發生了關於是否造芯片的路線之爭,最後是柳某人完勝,倪光南出局。之後聯想在商人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哪塊利潤大就做哪塊,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總之逐利成爲其唯一核心目標。

所以當聯想申請科創板IPO的時候,遭到網民的羣嘲:商人就是商人,爲何還要披着科技的外衣,冒充自己是科技公司呢?而且裝得還很像,比如官網介紹自己是“業務遍佈180多個國家的全球化科技公司”。

聯想說自己每年投入上百億的研發資金,可是在科技創新這一塊,聯想真的乏善可陳,沒有什麼亮眼的科技成果,也沒有在市場上叫得響亮的產品,什麼原創、顛覆性、核心科技等詞條基本與聯想無緣。

所以纔有聯想搬出北京的傳言,如果你是富士康就老老實實呆在鄭州,你既不是科技公司,卻還冒充科技公司賴在北京不走,就會讓很多人看着不舒服。

如果我們把聯想歸類於製造型企業,聯想無疑是非常優秀的,然而聯想卻不是,它披着科技的外衣,卻幹着商人的生意,作爲商人也不是衝着民族企業去做的,而是狠勁薅自個人的羊毛,比如多款個人電腦產品,國外價格要比國內便宜10%左右,一度讓很多國外代購賺得盆滿鉢滿,因此被很多消費者給冠以“美帝良心企業”。

所以聯想活該被罵,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難道聯想真的沒有創造任何社會價值嗎?我們時常認爲只有科學家才能給社會創造價值,比如倪光南創造了漢卡,幫助更多中國人用上個人筆記本電腦,而商人只不過把這些資源整合過來,卻能夠從中獲得更多財富,讓誰都覺得這事太不公平了。

在克里斯坦森《顛覆性創新》當中認爲,顛覆性創新不僅僅是在技術的創新,而是把新技術進行大規模商業應用,也就是能夠以廉價、簡單的產品或者服務,滿足要求不高的客戶需求,或者激發潛在的消費需求。按照這個說法,聯想無疑是具有顛覆式的企業。

創新

怎麼進行大規模商業應用,激發消費者需求就能夠成爲科技創新呢?

我們拿蘋果爲例,無論是點控觸摸屏,還是無線通訊等技術,都不是蘋果發明的,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蘋果手機成爲21手機最偉大的發明。同時蘋果手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讓人們連接上互聯網,如果我們把它當做電話的話,它沒有任何的創新。正是這種信息連接方式的創新,讓它成爲能夠顛覆筆記本電腦的產品。此外蘋果手機通過應用商店,將開發者與用戶連接起來,激發更多的開發者參與進來,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那麼聯想的創新點在哪兒呢?巨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別以爲國際化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2004年,上汽花費5億美元收購雙龍,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雙方從企業文化到組織架構等都發生了巨大沖突,最後整個收購以失敗宣佈告終。

無獨有偶,2004年,TCL決定收購湯姆遜公司,當時湯姆遜在彩電領域有3萬多專利,1000多名研發員工,分佈在全球6個地區,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技術大牛吧?然而在收購之後,TCL與湯姆遜業務雙雙下滑。

所以國際化絕對不是我們想象當中那麼簡單,跨國企業管理不但要考慮經濟、文化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政治、匯兌風險以及各地環保政策等,如何保持整體業務協調推進,又能夠融入本土化,這是非常大的難題。

不管我們有多麼嫌棄聯想,咱們中國的企業,拉到國際上能打的,真的沒有幾家。別看BAT在國內牛叉哄哄的,到了國外基本上沒有聽說過,聯想或許是國外認可度最高的企業。

我們常說聯想外國高管多,聯想有超過70%以上的收入來自國外,在這近萬名業務人員當中,分別來自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想早期爲了能夠留住IBM的員工,把他們在IBM的股權、期權等更改爲聯想的期權,並且聘請戴爾公司原負責亞洲業務負責人威廉·阿梅里奧擔任聯想CEO。

爲了能夠充分了解本地市場,聯想充分利用本地人才,比如負責美國業務的是美國人,負責歐洲的是歐洲人,負責新加坡的是新加坡人,負責印度的是印度人,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是當地人擔任總經理。來自世界各地的管理人員,能夠對各自所在國家市場有充分地瞭解與把握。這也是被網友質疑,爲何聯想的18位頂級高管中有12位是非中國籍,聯想到底是中國的企業,還是國外的企業。

試問一下,在如今國內企業當中,有哪一家企業能夠管理如此跨國界的多元文化。管理多元文化,不是依靠規章制度能夠搞定的,必須建立一個海納百川的企業文化,從這一點看,聯想的創新不亞於芯片。

過去很多人認爲聯想在國際上的成功,依靠打“民族”感情牌,收割國內普通消費者,然後國外市場。那我們就把聯想看簡單了,聯想整合的是國內外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國際管理人才。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大國,不僅有數以千萬計的工程師團隊,還有沉澱多年的生產製造技術,但是面對全球的銷售能力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沒有像耐克、可口可樂這樣的跨國企業,國內這些巨頭基本上依靠的是國內巨大市場,出國後卻水土不服,然而聯想卻成功整合了國內外各種資源,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跨國的航空母艦,這無疑不是一次創新。

反補

同樣是跨國企業,雖然華爲出海經歷比不上聯想,但是華爲的風評要比聯想好太多,因爲在我們的心裡,華爲是技術型公司,是創造價值的,而聯想卻是徹徹底底的商人,依靠剝奪他人的剩餘價值獲利,從而自己獲利。

中國文化當中骨子裡的痛恨商人,讓聯想承受了不該有的歧視與謾罵,商人難道真的不能創造價值嗎?歐洲中世紀的美第奇家族,同樣是依靠經商,依靠製造一個遍及歐洲的人際網絡,成爲歐洲文化的人,中世紀的雕塑與繪畫藝術,或多或少都受到美第奇家族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歐洲現在的文明會黯淡很多。

支助

隨着民族觀念的崛起,本來就差異不大的普通人被劃分爲“我們”與“他們”,而政治家們努力鼓吹這種差異,塑造“我們”是長期被侮辱,被傷害的羣體,我們要獲得與“他們”平等的地位。那麼“他們”是誰,“他們”是美帝,是這些商人。

商人被塑造成貪婪、愚昧、自私的羣體,打倒了商人我們就能夠走向共同富裕,殊不知商人往往成爲“他們”的犧牲品,成爲那個壓上刑場,被我們草草斬首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