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產業外移是低薪元兇 主計總處忽略「臺幣匯率阻升」

臺灣低薪問題嚴重,主計總處認爲,根本的問題是製造業外移。(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記者楊絡懸臺北報導

低薪現象元兇真的如主計總處所言,原因出在高薪製造業外移與國內服務業平均薪資較低?多數網友認爲低薪是產業沒有升級老闆愛用便宜勞工所造成;但國際經濟學家早在2014年就指出,臺灣的經濟表現優秀,卻沒有反映在勞工薪資水準上,薪資倒退和「臺幣匯率阻升」有關。

臺灣低薪問題嚴重,經濟受影響之外,也讓臺灣成爲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行政院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19日表示,臺灣過去經濟成長率均高於全球均值,但2011年後,臺灣經濟質變,成長率已低於全球平均,主因是臺灣的出口主力製造業外移,等於把經濟成長送往他國,薪資也被迫降低到16年前水平。

薪資部分,蔡鴻坤指出,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年薪超過100萬元;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月薪約3萬多元。出口是臺灣的經濟主力,製造業產能外移,影響臺灣出口不如南韓,同時工廠外移,很多人跟着過去海外工作,進而影響臺灣薪資倒退。

低薪議題在各社交平臺上引起討論,有網友表示,低薪的重點在於產業沒有升級,企業領導人沒有能力或沒有心領導企業追求高毛利生產模式政府領導人沒有能力或沒有心鼓勵、刺激、鞭策產業進行革命。也有網友指出,產業轉型喊幾十年了,不轉原因就在於政府扶持壓榨勞工的老闆。

甚至也有網友認爲「派遣壓低正職薪水,正職的薪水就很難往上調整,而製造業也滿多」、「臺灣老闆要的競爭力是免費奴工去壓價格世界接單」、「有能力的人已經出國打拚」、「勞工只能不斷離職,找適合的地方去」、「留在臺灣的老闆只想降低人事成本」;另外也有網友反應「服務業是被老闆長久以來的壓榨」等。

經濟學家波特(Michael E. Porter)。(圖/翻攝自哈佛策略競爭學院網站

事實上,低薪一直是臺灣長久以來必須先行解決的問題,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波特(Michael E. Porter)2014年來臺演講時就表示,臺灣的經濟表現優於南韓,卻沒有將經濟反映在勞工薪資水準上,臺灣的競爭力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8名,所得比只排第60名,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研究發現,是新臺幣長期阻升政策導致這個結果。

波特表示,新臺幣阻升,導致企業進口的成本變高,因此只能壓低國內成本(如生產、人事),擠壓到勞工的薪水,「當鄰國金錢比較大,有能力的人才紛紛出走,迫使臺灣產業無法升級。」波特指出,臺灣民衆的焦慮感主要來自貧富不均、人口老化兩岸關係三大方面,但他仍對臺灣經濟發展感到樂觀。臺灣經濟已有先進國家表現,整體生產力仍勝過南韓,購買力也很強,臺灣在美國申請專利的排名世界第一,因此人民不用過度擔憂。

但新臺幣匯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假設美元兌換臺幣匯率,1美元兌換新臺幣30元降至20元,對於新臺幣而言升值了,但對外國客戶而言,臺灣的東西變貴了;因此在新臺幣升值僅有利於進口的情況下,國內產品定價也必須下降,才能達到出口平衡,經濟成長才見效。

儘管專家認爲新臺幣匯率應由市場供需決定,然而臺灣中央銀行長久以來爲了救經濟,不願讓臺幣升值,僅能利用商品「價格漂亮」的方式,臺幣貶值而有利出口,卻導致企業進口原料時增添不少成本,環環相扣的情況下,干預市場的供需行爲,導致臺灣人民必須面臨低薪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