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迪士尼”?越抽象越能火?

“抽象,對荒誕人生的反抗。”

前兩天引爆熱搜的“成都迪士尼”大家都看了嗎?

想象中的迪士尼應該是這個樣子。

圖源: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官方公衆號

而實際上,“成都迪士尼”長這樣。

小紅書@佳小佳醬

不要懷疑,它確實只是社區健身器材區的一塊腳踏機。

這裡成爲吸引諸多人打卡的網紅景點後,越來越多的人感嘆,“真是搞不懂現在的年輕人。”“現在的人到底是有多閒?”

是“閒”還是“無聊”?抑或是單純的跟風?讓我們看看“成都迪士尼”究竟是怎麼來的。

2017年被稱爲“中國說唱元年”,一檔說唱節目“中國有嘻哈”橫空出世,讓那個夏天變得滾燙,也使說唱從地下走到了地上。

(當然,由於某些衆所周知的原因,這檔節目已經無法看到了。)

小紅書@Rainux

此後每一年,愛奇藝便會推出一檔說唱節目,前面連續兩年的“說唱巔峰對決”已經讓大衆對那幾張熟面孔感到疲倦,於是今年,愛奇藝重啓體育館海選,開啓新一季中國新說唱。

這季的導師陣容足足有八人,謝帝便是其中之一。

這屆的選手陣容也很是強大,有老牌OG,也有新生力量,諾米便是其中名不見經傳的一個。

誰也沒想到,一次海選,竟然讓這兩個人產生了關聯,而不起眼的諾米,竟然火爆全網。

謝帝是誰?說唱圈巨頭成都集團CDC的領軍人物,2014年便在《中國好歌曲》上以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把川渝說唱帶到了大衆視野裡。

圖源:豆瓣

諾米是誰?說唱愛好者,從涼山走出來的男孩,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小紅書@Tree Jie

在新說唱的海選現場,分在謝帝小組的諾米被淘汰,謝帝把他寫給爺爺的歌聽成了寫給奶奶的,並讓他把說唱作爲愛好就行。因此,諾米非常難過,於是發歌《謝天謝地》diss謝帝。

在說唱圈的文化中,一旦兩個人產生了“beef”(矛盾),就要寫歌互相diss對方,在beef中也會產生許多有名的歌曲,所以粉絲戲稱“beef是第一生產力”。

B站@諾米麼lodmemo126

這首歌中,那句“謝帝,謝帝,我要diss你”反覆出現,魔性的旋律和口音,再加上酷似閃靈的MV抽象拍攝風格,諾米火了。

由於“diss 你”和“迪士尼”的諧音,他拍攝MV的健身器材已經成爲了著名網紅打卡點“成都迪士尼”,街道辦甚至安排了志願者維持現場秩序,組織拍照活動。

B站@諾米麼lodmemo126

不僅如此,諾米的抖音粉絲量還在短時間內暴漲,甚至超過了淘汰他的說唱圈大佬謝帝。

小紅書@豬頭燜子

而謝帝成都集團的好兄弟knowknow新歌帶着諾米出鏡,專門邀諾米去了一趟迪士尼。

微博@KnowKnow

甚至就連央視文旅都用諾米《阿普的思念》當了視頻bgm。

隨着“成都迪士尼”的人滿爲患,人們不禁發出質問:這也能火?現在的人是都沒事可做了嗎?

“成都迪士尼”盛況(小紅書@白小叉)

現代網絡每段時間都會產生新的梗。

以說唱圈爲例,在諾米之前,也產生過幾次抽象的爆梗。

“舞臺上的劉德華”“臨時抱佛腳”“可是雪啊,飄進雙眼”“泰酷辣”……這些來自於說唱節目和音樂節的梗走紅網絡,引起了不少話題度。

小紅書@萬裡晴空

在說唱圈以外,也有一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梗,尤其多發於b站鬼畜區。包括“原神啓動”陶喆“哦哦啊啊”“鈍角”等等。

這些梗的共同點在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這是什麼?爲什麼會火?更會讓上一輩的人感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搞不懂。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抽象”。

與抽象梗相適配的,叫做堪憂的精神狀態。

有人把抽象文化定義爲對荒誕的一種狂歡,我贊同這種說法。

抽象在於不理解、在於荒誕、在於無意義,細細想來,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何嘗不是一種抽象呢?

《等待戈多》劇照

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兩個流浪漢始終在等待戈多,最終“什麼也沒有發生,什麼也沒有來,什麼也沒有去”,沒有鮮明的人物,沒有跌宕的情節,人們窮盡所有對“戈多”進行解讀,卻始終未有標準答案。

這是一部成功的荒誕派戲劇,抽象嗎?太抽象了,這是七十多年前人們對於荒誕的一場狂歡。

人類社會在幾千年內緩步發展,然而隨着科技的快速進步,人類觀念的更新迭代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前所未有爆炸性的信息進入腦海,人與人的邊界在現實中加深鴻溝,又在網絡上被無限消解。

現代人往往承受過多的壓力,尤其是當代年輕人,學業上,中考卷,高考卷,考研卷……事業上,就業率低,找工作難,考公考編上岸難……家庭裡,本身揹負着父母極高的期望,又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要承擔家庭的重任……情感是自古以來的壓力議題,尤其現在青年男女感情觀大不相同,更易出現不同矛盾……而過大的網絡世界往往會用一些和你無關的事件牽動你的心腸,還有專門在網絡上發泄的噴子……

小紅書@RRROKI

然而,除了這一代人自己以外,我們很難被更多的人理解,甚至我們自己也會因爲不同圈子,而互相質疑攻訐。

我們總是對每件事情都窮盡一切追問其背後的“意義”,學習是爲了什麼,工作是爲了什麼,社交是爲了什麼……

太多太多的意義堆積到一起,反而使我們迷茫。

人們時常會陷入“人生無意義”的思緒中,如同英國現代派詩人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的詩歌《空心人》:“我們是空洞的人,我們是被塞滿的人,相互倚靠在一起,腦中被填滿了稻草。”

“抽象”文化所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其本身的“無意義性”。

丟掉腦子,放棄思考,停止對意義的追問,只是會心一笑,何樂而不爲呢?

小紅書@-3度

如同最近流行的網絡用語:“神金,害我莫名其妙笑了一下”。

我們通過這種“無意義”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進行解構,用荒謬去對抗嚴肅,用反理性去對抗傳統。

“抽象梗”的爆火之下,其實只是現代年輕人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在精神上對自己的一次釋放。

似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充滿各種複雜不明意義的人生中,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編輯:Nagasaki

撰文:小艾

排版:Yuri、小奕

美編:月明、JiaNing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小紅書、Bilibili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