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零食販賣機 桃太郎夯

日本本市昆蟲零食自動販賣機。(摘自網路

臺灣許多四、五年級生,童年都有灌蟋蟀臺語稱灌肚伯仔)拿來油炸或烤來吃的經驗。在泰國、寮國及柬埔寨東南亞國家,也有將蟋蟀用油炸的烹飪方式製成食品。蟋蟀這種昆蟲就富含蛋白質,有可能填補短缺的肉類,成爲因應糧食問題的有潛力食材,乃至變身另類美食

去年11月,日本熊本市男子友田敏之推出號稱全球首臺的昆蟲零食自動販賣機,大受歡迎,首個月就賣出500份、約50萬日圓(約臺幣14.1萬元,下同)昆蟲食品。機內零食有10種,最便宜爲售價700日圓(約197元)的蟋蟀蛋白條,售價1300日圓(約366元)的鹽味蟋蟀則最受歡迎。

友田敏之稱,蟋蟀的味道跟蝦相似,若與蛋黃醬辣椒粉混在一起吃,非常美味。他希望在這個飽足時代,提醒人們食物重要性

昆蟲的營養價值高於肉和魚,富含優質蛋白質、纖維、鐵和鎂等微量元素。聯合國報告稱,到2050年,人類需要的糧食量將是目前的兩倍,和肉類相較,培育昆蟲不需要大片土地,也不會製造那麼多溫室廢氣,可望填補食物產量的缺額

亞洲從很早以前開始就盛行食用昆蟲(Entomophagy)。去年初,日本長野縣伊那市創造館曾舉辦「大昆蟲食博會」,展示當地水生昆蟲、蜂蛹,以及寮國、柬埔寨和泰國等國的昆蟲飲食文化。

日經中文網報導說,在歐美,吃昆蟲並非大衆飲食文化,不少人存在抗拒心理,但近年來,昆蟲逐漸以適合食用的形式實現產品化。在北美歐洲,蟋蟀的養殖就正在擴大。

在美國,哈佛大學幾名女生因爲到非洲和亞洲留學、旅行,發現當地人有食用昆蟲和蠍子的習慣,之後又看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她們於是在2013年創立了「Six Foods」公司,意思是「不吃4條腿家畜),要吃6條腿(昆蟲)」。該公司產品是使用蟋蟀粉製成的「薯片」,看起來與大衆零食玉米脆片一模一樣。口味鹹味烤肉味、切達起司味等大家所熟悉的味道,不過平均每片含有大約1只蟋蟀。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超過1900種昆蟲屬於可食用,鼓勵人們多吃。許多企業已投入該產業,包括用水牛蠕蟲做出漢堡、把蟲蟲加入地瓜濃湯,或是將蠐螬金龜子幼蟲)當成寵物食品,以及自制昆蟲養殖場

此外,政府也在放寬限制,推動相關企業的發展。從2017年7月開始,歐盟允許使用來自昆蟲的蛋白質來生產魚飼料,去年並開始在成員國中統一昆蟲等「新奇」食品的審批手續。歐洲非營利組織「國際昆蟲食品和飼料平臺」(IPIFF)對此表示歡迎。日本的大昆蟲食博會上甚至提議,將來若人類在火星上設立研究基地,可將昆蟲作爲不污染當地環境、可簡單培育出的食物。

但是,近日數名瑞典科學家則提出警告說,在大規模量產昆蟲前還亟需進一步的研究,以免造成環境浩劫。瑞典農業科學大學保育生物學家阿莎‧柏格倫(Asa Berggren)表示:「人們要如何、在哪裡、用什麼製造喂昆蟲的飼料呢?有太多問題需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