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社宅不用靠運氣! 綠委籲推「輪候制」落實居住正義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跟多位各地議員今開記者會強調,現在入住社宅用抽籤方式,讓民衆靠運氣,像是中樂透一樣才能抽到。(實習生許芳慈攝)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跟多位各地議員今開記者會強調,現在入住社宅用抽籤方式,讓民衆靠運氣,像是中樂透一樣才能抽到;但改成輪候制,就能讓有需求民衆申請並且依序入住,賴品妤表示,修正社宅入住機制,是臺灣居住政策重大改變,他肯定營建署的回覆,多次針對此議題質詢,內政部及營建署從一開始不願做、不想做,到現在終於願意着手研擬相關制度。

賴品妤說明,社宅採「輪候制」才能讓合適性高的人優先受到政府幫助,而非僅碰運氣。而在實施輪候制以前,針對多次未中籤的人,表示居住的迫切需求無法被滿足,應根據未中籤次數給予相應加簽數,才能在具備一定公平性下,提高入住社宅的機會,這個現在就能做。

賴品妤補充,抽籤制背後的意涵是,年輕人買不起房都只是「階段性」,就算沒抽中,幾年後就買得起,所以才讓大家覺得政府沒有真正理解他們需求。甚至曾有年輕朋友跟她分享,他們每年都去求神拜拜,只爲了「抽中社宅」莊競程表示,2016年前社宅只有6000多戶,到今年6月底,包括已完工、興建中、決標待動工、包租代管等,總共約有20萬戶,賴清德副總統也已經喊出25萬戶的目標。

賴品妤說隨着社宅數量增加,分配問題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建議採取國外的「輪候制」,讓符合資格的民衆都可申請並依序入住,對於弱勢者也可優先,甚至加入「多次落選加簽制」的設計,讓制度更加符合居住正義的精神,希望內政部趕快做好相關規劃。

臺北市議員苗博雅表示,現行社宅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各自爲政,從入住的公平性到租金的合理性都出問題。以租金的合理性爲例,過去臺北市就錯誤的將房屋稅、地價稅計入成本,導致產生4萬社宅的鬧劇,經長期爭取整合跨黨派共識才更正錯誤。

臺北市議員吳沛憶表示,輪候制比抽籤制更具確定性,但要發揮功能就要有穩定的社宅供給,要及時蓋出足夠數量的社宅,例如北市府目前有7000戶社宅規劃還找不到用地,所以不知道何時開工、何時完工,這種不確定的規畫,無法解決「看的到吃不到」的問題,因此搭配輪候制,就一定要持續蓋社宅,還必須有明確的興建時程,讓青年更清楚掌握未來進度。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目前臺灣的社會住宅仍持續在各地興建,未來供應量也會持續擴充,社會住宅的入住機制也能視各縣市居住需求,來滾動式調整,採取既有抽籤及候補制、或者是部分免除抽籤,改採輪候制,這都是可行且需經政策評估的方向。

營建署主任秘書朱慶倫表示,「目前可以供入住的社宅大概只有2萬401戶,的確是僧多粥少,2025年應該會達到興建高峰,高峰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輪候制搭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