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按「贊」,臉書會讓你按「爛」嗎?
▲當社羣媒體愈來愈佔領生活,也就愈來愈多人覺得「贊」有些「詞窮」,無法表達我們對他人貼文的複雜感受。(圖/路透社)
文/遊梓翔
自從臉書在2009年9月對使用者開放了「like」或是「贊」的按鈕以來,這項功能立刻成爲廣大臉書使用者的最愛。對他人的貼文和分享「按贊」成爲臉書文化的核心。那隻豎起大拇指的手,也自此與臉書的品牌形象密不可分。臉書顯然也對此自豪,否則他們不會把那個「贊」的手勢直接放在總部門口。
確實,根據「全球網路索引」(GlobalWebIndex)網站的調查,「按贊」是受訪者在臉書和所有社交媒體上最常做的事。對很多人而言,每天按贊求贊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當社羣媒體愈來愈佔領生活,也就愈來愈多人覺得「贊」有些「詞窮」,無法表達我們對他人貼文的複雜感受。雖然可以用文字發表評論,但總不如按一下來得方便,於是要求臉書「增加詞彙」的呼聲四起。
終於,在2016年2月,臉書宣佈對全球開放「表情反應」。這所謂「表情反應」(reactions)涵蓋了6個表情符號選擇,除了原本的「贊」(like),再加上了愛(love)、哈(ha-ha)、哇(wow)、哭(sad)與怒(angry)。但還有一個不少人希望加入的按鈕缺席了—那就是「dislike」或是「爛」。
臉書使用者希望加入「爛」的呼聲一直不斷,根據網路媒體YouGov Omnibus對臉書用戶的一項調查,有高達38%希望放入「Dislike」按鈕,比希望放入表情反應的還多。但臉書對於讓使用者按「爛」始終非常保留。
例如,臉書產品設計總監提安(Geoff Teahan)在部落格撰文表示,「人們在溝通時需要更復雜和豐富的選擇」、「只靠二元的贊與爛無法適當表達我們真實人生中對許多事情的反應」。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在2014年底的直播問答中說得更直接:「我們不認爲這是好事,我們不做這個。」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在去年9月公開表示「爛」的按鈕已在測試中,但只給「Messenger」使用。(Photo by Robert Scoble/flicker)
但或許是呼聲太高,祖克柏在去年9月公開表示「爛」的按鈕已在測試中,今年稍早臉書在「Messenger」應用中則放入了可以對對方訊息送出表情反應的功能,除了「表情反應」中原有的「愛」、「哈」、「哇」、「哭」、「怒」和「贊」,千呼萬喚的那個拇指向下的「爛」終於來了。
臉書顯然認爲這個「爛」非同小可,所以非常謹慎,只給「Messenger」使用,這代表使用者只能對「私訊」說「爛」,不能對「貼文」說「爛」。「爛」終於現身,還是被臉書老大哥鎖在小巷子裡,不讓「爛」到臉書的大街上暢行無阻。
其實,YouTube早就有了「dislike」(YouTube翻譯爲「不喜歡」),似乎沒引起多大注意(雖然網路上也有人呼籲把Youtube的「dislike」消滅),爲何臉書要把「爛」視爲毒蛇猛獸?
簡單地說,臉書不開放對貼文按「爛」,是一種「宏觀調控」,避免臉書互動的「負能量」過高。只能按「贊」不能按「爛」,等於是無數倍放大了「贊」的聲量。臉書上各種仇恨、傷害與暴力內容充斥,早已讓臉書應接不暇,例如最近英國《衛報》透過臉書內部資料批評臉書在「治理」臉書環境的標準混亂而不一致。如果再多個「爛」,就得冒着臉書從「贊來贊去」變成「爛來爛去」的風險。況且YouTube是視頻分享爲主、社交爲輔,在臉書這個以社交關係爲主的空間,「爛來爛去」的衝擊將會更大。
加入「爛」的支持者不同意這一點,他們認爲臉書過於鼓勵「同溫層」溝通,甚至成爲「自戀者」的溫牀。有個「爛」正好可以協助使用者面對現實,網路上就是有人會不同意你,無論用「過濾氣泡」還是「只准按贊」消除雜音,都不是健康現象。
我也同意「爛」不值得大驚小怪,就像參加辯論比賽,有正方就有反方,能接受不同看法、容忍異見纔是民主常態。但如果加入「爛」的按鈕,會不會因爲按「爛」輕而易舉、太過容易,結果來的並不是要與你批評討論、切磋指教的反方,而是個要來霸凌攻擊、破壞溝通的「亂方」?臉書作爲平臺管理者,其擔憂也有一定道理。
在這場是否放入「dislike」或「爛」的辯論中,有一點是不同立場者的共識—只靠按個按鈕,肯定無法呈現複雜而深入的溝通。隨便按「爛」固然是風險,隨便按「贊」何嘗不是呢?如果有一天臉書不再「宏觀調控」,給了我們「爛」的按鈕,使用者要學習是不要太過看重這個簡單的「爛」;當然,更困難的一門功課是,要學會不要太過看重那些簡單的「贊」。
●作者遊梓翔,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本文經《立報》同意授權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