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數位化挑戰
美國《新聞週刊》10月18日通過網站宣佈,今年12月31日將發行美國版期刊印刷版的最後一期,明年將停止發行印刷版,全面轉向數字版。該刊更推出全球統一的數字版,命名爲〈全球新聞週刊〉,以付費模式來提供支持,同時通過電子閱讀器和網頁來發布內容。觸發全球媒體老闆思考如何度過數位化這一度門檻,如何摸索在數位環境的閱聽習慣及商業模式。
其實,面對數位化衝擊的又豈止是《新聞週刊》一家媒體,在大中華地區的傳統媒體,不論電視、報章及雜誌,都面對着互聯網的挑戰。年輕受衆不喜歡坐定定在電視機面前按時收看電視節目,不愛走到便利超商放下10元去購買報紙。他們喜歡的是在臉書及微博看別人轉載的新聞,或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收看新聞內容,他們會付費嗎?機會很微了。
互聯網世界上,傳統大衆媒體要突破思維,才能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以香港爲例,收費電視臺主要收入來源爲訂戶的月費,平均每月繳交200港元以上的月費來收看數十個頻道。但該電視臺爲了吸納平常不怎麼看電視的觀衆,又或是家中根本沒有電視的一羣,竟然開辦了一個免費入門網站,把原本要收費才能看的電視新聞、理財、足球、明星新聞及電視連續劇,都能免費透過網上或手機觀看。這樣大方讓用戶免費在網上看,難道不怕影響自己的生意嗎?原來他們是透過免費來增加眼球數目,以吸引用戶再付費訂購,亦希望能增加廣告收入。
傳統的印刷媒體所面對的卻幾乎是不同的戰場。昔日依賴銷售量掙發行收入的日子已不復再,廣告收入也因爲發行量不斷下跌而備受壓力,加上年輕一輩只願看免費新聞。傳統印刷媒體似乎亦步入了一個死衚衕中,若未能及時找到新收入來源,去鼓勵用戶付費,業務只會不斷萎縮。
爲免報紙讀者老化,香港的報社開始拓展學校訂閱市場,以求從學童年幼開始培養他們讀報的習慣,以往這個市場由英文報章壟斷,因看報學英文是考試必勝法門。但現在香港學生要面對通識教育的考試,造就了中文報章進入校門。
至於在大陸市場,媒體從來不只是商品這麼簡單,大部分由黨政軍辦的媒體都兼具政治任務,使經營者不能單純以順應時代需求來找尋新的經營模式。《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 於今年初成功分拆上市,成爲大陸傳統媒體跨足網絡的代表作。
正如大陸學者範以錦所說,傳統媒體向網絡轉型而不能再採用舊有思維經營,網絡時代最着重是用戶的參與,這樣才能爲媒體鋪路拓展新的業務或收入來源。日後用戶透過媒體網站除了接收資訊外,也更會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如人民網中人民論壇的討論,就往往成爲了媒體採集民情的指標,更成爲一門獲利不錯的生意。
有市場分析坦言,網絡至今尚算新的事務,根本難以有什麼成功的案例去參考,每家媒體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儘管傳播的渠道不同,但有一點不變的,就是受衆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只要媒體能取信於受衆,就不怕在網絡巨潮中被大浪吞噬,而這也是媒體行業千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