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大學師生創業路

大學教授或學生創業必須找到市場真實需求,才能事半功倍。圖/美聯社

大學教授或學生創業必須找到市場真實需求,才能事半功倍。一般創業理想順序是從Why(爲什麼)出發、然後纔是How(怎麼做)及What(做什麼)。學研創業往往卻是反着做,往往都是從What(先有一個技術或產品)出發,然後再找應用,面對不是產業和客戶最痛的需求,就需要花時間去教育市場,這就像是手上拿着一個槌子,到處找釘子,如此創業開展就會比較辛苦。

Why(爲什麼)很重要,是因爲創業很辛苦,創業失敗是常態,成功是極少數特例。創業路上一定會遭遇到失敗和大小不等的挫折,要能找到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件事,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和熱情,與身邊的夥伴一起砥礪前行。因此,筆者都會鼓勵像是參與FITI計劃的創業團隊,參與相關計劃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跟同梯的同學持續保持聯繫,在創業這風雨路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成彼此支持的力量。

至於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和創業的需求探尋上,筆者建議儘可能採用開放式問題,而不要過多引導,例如直接問客戶這個問題/解決方案重不重要?創業如果是一個完全沒有需求的事情,也還真的不容易;但很可能只是一個弱需,並非目標客戶的當務之急,所以就會遇到目標客戶遲遲不願意付費買單,公司發展速度緩慢的窘境。

最後也是最常見的情形是,大學教授的項目創業,往往會有捨不得辭去現有的教職工作情形,大學教授其實都是絕頂聰明、思考縝密、技術有一定獨特之處,但大學教授創業最大問題就是「決心」和「退路」,大學教授多半會用留在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優秀學生來源、有教授頭銜更好與接洽生意等等理由去說服投資人,這其實也是在說服自己不辭職的正當性,但是創業九死一生,必須更有決心往前,創業中很多雜音和猶豫,把自己這些退路都斬斷,義無反顧往前,反而更有成功機會。

所以給大學教授創業建議是,「大學教授創業想成功,最重要還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和信念。你都義無反顧的往前衝,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放棄手邊的機會跟你一起。」臺灣教授創業最成功例子就像是力旺電子創辦人徐清祥博士,力旺電子現在市值已經超過2200億,2000年徐博士創辦力旺電子前,已經是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及電子所所長,在40歲年紀辭去大學教授職務,毅然投入 創業,才能打造今天的力旺電子。

創業想成功,你自己必須先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投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