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影響力投資 創造企業與社會雙贏

影響力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不單單隻考慮投資的財務回報,也同時考慮投資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圖/freepik

影響力投資的發展歷史可以回溯到20世紀中期,當時一些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家和慈善家,開始尋求更有效地利用自有的資金來改善社會。他們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投資有社會使命的企業、或組織來實現社會變革,同時也獲得合理的財務回報。這種新型的投資模式逐漸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並在21世紀初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擴張。

■既追求財務回報,

也兼顧社會效益

洛克菲勒基金會於2007年提出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概念,標誌着影響力投資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概念的提出加速推動了影響力投資的發展,並促進了投資與社會效益的結合。

影響力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不單單隻考慮投資的財務回報,另一方面,也同時考慮投資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影響力投資的目標是實現社會正義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底線,即是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也積極產生社會和環境正面影響。

在當代金融市場的洪流中,影響力投資乃一股不容忽視的清流,它與只考慮風險和回報的傳統財務性投資相比,是基於風險、回報和社會影響力三者考量的權衡。在進行影響力投資時,投資者首先要求社會影響力回報,其次才尋求資金的回報。

2012年英國可持續和影響力投資市場的建議服務報告書中,提出了一個資本光譜(Spectrum of Capital)的概念,其旨在描繪出不同投資者如何依據自身的財務及社會環境目標來選擇和運用資本。從傳統投資者到慈善投資者,資本光譜揭示了五種投資者類型的獨特取向與行動路徑,從單一追求財務回報到全然的社會貢獻,每一類型都有其獨特的使命與角色。

■資本運用的多元光譜

1、傳統投資者:只關注財務回報,對投資的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影響沒有或很少關注。

2、責任投資者:關注投資標的ESG風險,通過積極參與和影響,或透過排除有害產品來管理這些風險。

3、持續投資者:關注投資的ESG機會,並通過選擇和管理能夠在變化中蓬勃發展的企業來創造額外的價值。

4、影響力投資者:關注投資的社會和環境影響,並通過支持解決重大問題的企業來實現正面的影響。影響力投資者可以再細分爲追求市場或超越市場回報的主題投資者(Thematic Investors),和願意承擔部份財務風險的影響力優先投資者(Impact-first Investors)。

5、慈善投資者:是指將資本投入到一個或一羣社會或環境問題上,並可接受100%的財務風險。這種類型的投資者通常是以捐贈的方式支持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並期望產生正面的社會或環境影響。這種類型的投資者不追求財務回報,而是以道德或價值觀爲投資動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提出:「企業之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es is to Maximize Profits for Their Shareholders.)。此句話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企業所要負責的對象,僅限於股東,而管理者應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

然而近年來,企業的責任並不僅僅是追求獲利而已,而是要平衡多重利益,包括社會責任、員工福祉、環境保護等。許多企業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環保項目和社區發展,以確保他們的經營活動不僅對股東有利,還對社會和環境有益。

因此,企業的責任不僅僅是獲利,應該是在追求獲利的當下,同時也要考量對社會及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實現社會和環境目標來實現長期獲益,讓獲利及企業形象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