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潛心鑽研的良好環境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着眼人才培養,提出“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切實減少爲報項目、發論文、評獎勵、爭資源而分心傷神”,這對改善、優化科研環境提出了更爲具體的要求。
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2年,我國高被引論文數量從世界第六上升至世界第二。2023年,熱點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一。這是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得益於近年來科研環境的不斷優化。但與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還有相當差距。
爲進一步營造良好科研環境,需在共性問題上持續發力。人才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破四維”“立新標”,科技管理體制還應持續補短板、破壁壘。部分人才評價機制與物質利益直接掛鉤,有的用人單位簡單地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配置科研資源、確定薪酬待遇。要徹底破除“唯帽子論”,評價體系應以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前沿性和引領性爲標尺,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得到合理回報。
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要分類施策,把服務做實做細。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但往往週期長、投入高、產出不確定,除了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興趣,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更要建立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機制,保證科研人員有充足時間投入研究。對於應用研究,要鼓勵人才以技術突破和產業需求爲主攻方向,同時做好服務,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提供全週期服務,讓科研人員“願意轉”,科技成果“轉得順”。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只有提供“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幹事創業環境,才能讓科研人員真正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郎競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