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蔡政府平衡預算假象

立法院新會期將審查10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依照行政院會通過的草案,爲22年來首度歲出入平衡,總統英文自稱是最重財政紀律的政府。但事實並非如此,財政失衡問題將讓人驚心動魄,國家方向若不改弦易轍,將面臨國庫空虛、國家舉債度日困境

依照行政院會通過的明年總預算,歲入及歲出規模都約爲2.1兆,較108年度增加約5個百分點,主要增加的施政面向爲:公共建設及科技預算等加強投資增加約850億;長照以及勞保、健保、國保、農保保費等照顧弱勢增加約360億;推動少子女對策增加146億,以及強化國防增加314億。以各項政事結構而言,社福支出佔比24.9%居首位,接近1/4;教科文支出居次佔20.4%,再來則是國防支出佔16.4%。

根據行政院的說法,明年度總預算歲入、歲出規模略有成長,而且是22年來首度總預算案歲入歲出編列平衡。政府開源節流,達成預算平衡,當然應該肯定;但必須指出,這個22年來首次預算平衡,刻意操作的斧鑿很深,尤其故意忽略總額高達1兆500億元的前瞻計劃與F-16軍購案兩大特別預算,顯然有爲選舉目的,刻意凸顯財政健全的小心機。

所謂預算平衡,是指編列時的平衡,最後結果(執行完畢後)是否成真尚待觀察。就決算角度而言,去年度賸餘超過千億元,前年也賸餘20多億;馬、扁政府時期的96、97年度也各有數百億元賸餘,蔡政府刻意誇口「22年來首次的預算平衡」,其實沒有那麼偉大。

再者,熟知政府預算的人都知道,刻意編出「好看平衡」的預算並不困難。例如,稍微把經濟成長、股市成交量等估樂觀點,就可多編一點營所稅、證交稅;把基金收入、拍賣財產成果高點,也「有助達成平衡」。

例如,預算中編列400億元的5G頻譜釋照收入,實際上原本NCC只編列150億,而且5G頻譜拍賣與4G不同,政策已允許業者「三共」(共頻、共網、共建),這代表的是業者競價情況會下降,是否能編列如此高的收入大有疑問。明年經濟在中美貿易戰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走緩風險增加下,對明年的經濟與稅收是否該稍微保守一點較妥當?其他收入面亦有此疑慮,這是其「刻意作出」平衡預算的明證。

總統誇口的「最重視財政紀律的政府」,從預算的花費來看,更是天大笑話。真正的財政紀律不是指編列出表面上平衡的預算,真正的精神是珍惜、善用納稅人血汗錢、不爲政治利益任意減稅,但蔡政府全然違背這些真正該遵守的財政紀律。

看看今年以來蔡政府大手筆的「補貼」,交通部對國內、國外旅客補貼大放送,名爲協助觀光產業,實則爲掩飾兩岸政策失敗導致觀光業衰退,讓蔡政府可拿「來臺觀光客人數還是成長」抵禦外界指責。再者,對回臺投資臺商設限的補貼利率,給予廠商幾近零利率優惠;至於各種社福補貼的增加,就更不在話下,明年社福支出一口氣增加325億元居各項政事之冠即爲明證。

而從稅改開始的減稅到臺商資金迴流的租稅大赦、取消印花稅又未提替代財源等,請問如此行事有什麼財政紀律可言?事實上,蔡政府幾乎從上任以來到明年編列的預算,幾乎就是充斥這種補貼、減稅的「選舉預算」。

更可議的是,蔡政府一方面宣揚財政平衡,一方面卻在享受「前人種樹功德之餘,把所有禍害往未來塞。這幾年財政能較有餘裕,其實功勞是來自馬政府後期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其任內推出的財政健全方案,是多年來少數成功的「加稅方案」,也是近年財政變寬裕的主因

但蔡政府顯然未善加珍惜,反而濫用財政的餘裕,一方面不斷減稅、討好特定階級,一方面又把許多財政支出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對社會卻秀出「平衡預算」的「美好面貌」,8000多億元前瞻計劃、2500億元的購買戰機預算,即使分散在各年編列,每年也要增加1500到2000億元支出。加上爲了選舉增加的各種補貼與減稅承諾,恐怕蔡英文選戰勝利之時,就是財政困難浮現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