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承歡膝下到承歡自我是一條成長之路

由中央電視臺、華策克頓旗下夢見森林工作室、騰訊視頻出品,楊柳任總製片人,楊紫、許凱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話題劇《承歡記》,於4月9日在央視八套首播,並在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電視劇《承歡記》根據亦舒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上海女孩麥承歡,與男友辛家亮議婚。辛家經濟條件讓感情關係失衡,麥母對女兒婚事過度插手,加速麥承歡和辛家亮的分手。麥承歡逐步從母親強勢的關愛中掙脫,在工作上更專心進取。麥承歡的蛻變得到了繼祖母的認可,繼祖母把自己最看重的酒店經營重任託付給麥承歡。繼祖母的親孫、職業酒店經理人姚志明在與麥承歡的合作中逐漸對她理解並認同,倆人成爲工作夥伴,攜手並進。而在生活中,姚志明被麥家煙火氣之下的真情包圍,與麥承歡的感情逐漸升溫……從“承歡膝下”到“承歡自我”,麥承歡走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

一經播出,該劇便受到衆多網友的關注,創下了騰訊視頻2024年都市劇站內熱度最快破30000次播放的紀錄,電視劇收視率數據頻頻走高,實時收視率峰值破2%。此外,由電視劇《承歡記》的劇情引發的討論也頻繁登上熱搜,如“麥承歡29歲女性現狀”“成爲媽媽,卻弄丟了自己”“何賽飛演技”……

近日,電視劇《承歡記》總製片人楊柳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講述幕後製作的趣事。談及製作初衷,楊柳坦言該劇主要表達了“奮鬥的人生纔有選擇權”,希望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選擇更好的愛情、更好的家庭關係和更好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纔有選擇權”

選擇,是這次改編的主題

亦舒的小說《承歡記》講述了一個平凡女孩即將踏入婚姻時被母親干預的過程。小說簡介中寫道:“麥承歡的生活在平凡又穩定的軌道上進行,直至即將結婚。平日裡勞碌慈祥的母親突然變臉,要求女兒風光大嫁。麥承歡,這個孝順的女兒就在母親與婆家的拉鋸中夾縫求存……”

2021年年初,總製片人楊柳在初讀《承歡記》時,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她與麥承歡有着相似的經歷——“在結婚的過程中,也被母親干預過。”與亦舒其他作品的清冷風格不同,楊柳認爲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就是探討了母女關係。

“看小說的時候,我就非常想把小說改編成劇集,於是立刻開始聯繫版權的事情。但當時正值疫情,我們和香港的出版社溝通了近十個月,每天要來回用郵件溝通。”根據楊柳以往製作劇集的經驗,完成購買版權的事宜幾乎都能在一個月內完成,從未像《承歡記》這樣,要花費數月之久。“這件事也讓我們格外珍惜此次的拍攝,所以整體的策劃也在不斷地反覆打磨。我們的改編要從女主人公的人生轉折點講起……”楊柳感嘆道。

在劇中,“選擇”的主題始終圍繞着29歲的麥承歡,從婚姻的選擇到關係的選擇,直至人生的選擇。這些選擇也伴隨她走到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楊柳解釋道:“該劇中的所有故事都指向了‘選擇’,而我認爲所有選擇的基礎,在於自己要足夠努力,如此才能自主地去選擇更好的愛情、更好的家庭關係和更好的人生。”

楊柳談起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麥承歡的人生選擇經歷了三個階段。起初,正如她的名字取自“承歡膝下”一樣,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麥承歡在29歲之前一直追求的生活。麥承歡對母親幾乎是言聽計從,將父母作爲選擇時的第一齣發點,而後纔去考慮自己的想法;之後,母親全方面介入麥承歡的生活,插手女兒的婚姻和事業,麥承歡開始有了反抗;最後,麥承歡終於明白,她要爲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轉變的並非只有麥承歡一人,我們不想只做出某個單一的主線,所以觀衆其實可以看到,在劇中,麥承歡的媽媽也在改變,男主人公姚志明也有很大的轉變……每一個人物,其實都面臨着選擇題,而他們都走在一條成長的道路上。”楊柳說。

“好演員不分地域”

演員必須要與角色的氣質相貼合

在楊柳看來,麥承歡的母親劉婉玉的改變,同樣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開始,劉婉玉認爲干預是爲了女兒好,這是作爲母親的權力;而麥承歡離家出走,開始叛逆,不再聽話,劉婉玉像空巢老人一樣自己在家中,開始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這是她的反思階段;當劉婉玉看到女兒在事業上的閃光點,她終於理解了:女兒對這個家庭的愛是有責任感的。“到最後,劉婉玉改變了,她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在麥承歡的工作場合不斷干涉,她自覺地不再過度參與麥承歡的人生,也不再天天圍着女兒轉了。”楊柳分析道。

飾演劉婉玉的演員何賽飛,總是令楊柳感嘆:“這個角色只能由她來詮釋。”在最初的策劃階段,團隊想象的劉婉玉的形象必須是漂亮的,還要有一些喜劇色彩的表演方式。製作團隊認爲,如果演員在形象氣質上不可愛,又加上角色每天很嘮叨,觀衆可能會有厭煩的情緒。而輕鬆詼諧的表演方式會讓觀衆體會到她的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提到何賽飛,楊柳笑着回憶道:“何老師很陽光,非常有趣,很貼合我們設計的角色。在片場的時候,她走到哪裡都是哼着戲曲小調,可見她對戲曲的熱愛是根深蒂固的。”此外,楊柳透露何賽飛給角色劉婉玉加入了戲曲的設定,比如劉婉玉自己在家做飯或做家務,背景音樂都會放起戲曲作爲點綴,體現人物的愛好和特點。何賽飛在表演中也時常會輕輕哼唱。

在演員的選擇上,楊柳作爲製片人會首要考慮演員本身的氣質與角色的相符程度。邀請楊紫飾演麥承歡,是因爲楊柳看到了演員楊紫身上平易近人的氣質,“楊紫特別有親和力,有陽光、樂觀、努力、堅韌的感覺。”儘管楊紫是北京人,但楊柳相信楊紫飾演上海女孩並不違和,因爲“好演員不分地域”。事實上,劇組裡許多演員都來自江浙滬地區,楊紫很快就被帶入了劇組的氛圍,進入這一語言環境之中。“相信大家在觀劇的時候,可以注意到楊紫的口音變化。”楊柳講道。

此外,楊柳還介紹了演員許凱與角色姚志明的相同氣質,以及演員牛駿峰特邀主演帶來的驚喜。“我們在愛情線上的改動比較多,尤其是姚志明一角有着與原著不同的設計。他的家庭與麥承歡不同,是缺失的。演員許凱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前後兩個階段作出了不同的調整,這個角色從看重利益和結果,到最後轉變成了更爲感性的一個人物。牛駿峰與辛家亮有着一樣單純的氣質,所以牛駿峰演‘媽寶男’的角色並不會讓觀衆感到反感,他的演繹讓這個角色更加自洽。”

“你是不是嫌我多餘”

高手對戲,讓情感線有了更深層次的詮釋

《承歡記》劇組集齊了老中青三代演員,比如以楊紫、許凱等爲代表的年輕演員,以姚安濂與何賽飛爲代表的中年演員,以及奶奶的飾演者吳彥姝。雖然演員們的年齡跨度較大,但劇組的氛圍異常歡樂,大家總是一起聚餐和交流。劇中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和戲份,很多都是演員們在走戲的過程中產生的靈感。這些討論和碰撞,使劇中的橋段更加精彩。

楊柳笑言,高手對戲給了劇本很大的加持。在策劃初期,爲了實現更加生活化的表達,編劇團隊在寫劇本時經常會將劇中的對話演一遍,而演員在拿到劇本時又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作出調整。“比如我們的劇本本來是全部用普通話寫下來的,但是在對戲的時候,何賽飛老師會時不時地講幾句上海話,體現出了人物的特點。而與她搭戲的姚安濂老師本身就是上海人,他們兩人就會用上海話對話,增添了很多生活場景中的自然反應。”

此外,楊紫與何賽飛的對戲過程,也讓楊柳印象深刻。有一場戲,講的是何賽飛飾演的母親去給女兒麥承歡送飯。當時母女之間已經因不同意見而產生了爭執,麥承歡一直跟母親說:“你不要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我的身上。”而在表演時,何賽飛多了一句詞,她說:“你是不是嫌我多餘。”楊紫臨場發揮接了這句話,回道:“對。我就是嫌你多餘。”楊柳頻頻感嘆:“兩位演員的反應太厲害了,話頂話的臨場臺詞把矛盾衝突展現得淋漓盡致。她們在劇本的原有基礎上,賦予了角色更完美的呈現。”

編劇團隊用兩年時間打磨劇本,楊柳承認創作過程非常辛苦:“因爲《承歡記》是反映當下生活的劇集,而對於生活流的事情,每個人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甚至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不同,難點正是在於如何將大家放在同一條準繩上。創作團隊會因不同意見而展開討論,但始終在堅持探索。”

楊柳認爲,演員與編劇在內容上是互相成就的。一次,在老洋房裡面拍攝一場關於母女二人深度談話的戲,戲中的麥承歡跟她的媽媽爭執完回家,二人展開溝通。媽媽劉婉玉解釋說,自己小時候不被愛,有一次父親冤枉她偷吃雞蛋給她一頓罵,她就想着將來如果自己生女兒,天天給她吃雞蛋,不讓她受委屈。“何賽飛老師在隱忍地說完這段臺詞以後,飾演女兒的楊紫更理解了媽媽也更心疼她,忍不住衝上去抱住媽媽。”楊柳認爲,演員們的處理,讓這場母女的對話在劇本基礎上有了更深層次的詮釋。

“作品必須要有思想”

每一部劇,都希望年輕觀衆有共鳴

經過兩年的時間打磨劇本,《承歡記》在2023年6月10日正式開機。劇組的拍攝地點有95%的場景是在上海。楊柳表示:“我們的劇組對場景的要求很高,劇中我們努力呈現了多處上海百年曆史建築,包括瑞金賓館、原遠東飯店、原卜內門大樓、文藝醫院等。這些豐富而有底蘊的建築場景,有着現代都市與歷史傳承的碰撞,讓我們的劇集不僅有溫度更有態度。”楊柳介紹道。

電視劇《承歡記》總共在上海拍攝了117處場景,其中還有完整搭建出來的以三和裡爲原型的弄堂、以思南公館爲參考的老洋房。楊柳坦陳,執著於在上海拍攝,是源於理想化的構思:“拍攝團隊想要呈現原汁原味的現代上海。既然我們生髮出了一個美好的想法,就不會退縮,一定拼盡全力將內容呈現給大家,這也是我們的選擇。”

最終,拍攝團隊呈現了上海的兩種面貌——既有市井的生活化場景,也有上海彰顯時尚的新地標建築。楊柳描述着上海一橋之隔的兩面生活:“蘇州河的兩邊就是上海的兩面,一面是老弄堂,滿是晾衣服的竿子。而走過蘇州河,僅十分鐘的路程,就能來到上海特別華麗的寶麗嘉酒店。這樣的場景就像我們生活當中實際的樣子,可能上班的時候要去高樓大廈,而下班回家就要回到普通的小區裡面生活,這是非常貼近當下年輕人生活面貌的。”楊柳講道。

電視劇《承歡記》是楊柳製作的第一部現代都市劇。楊柳認爲現代劇與此前製作的古裝仙俠劇,有着完全不同的製作難度,“都市劇考驗的是劇本,要深入淺出地呈現生活感悟和社會話題,而古裝仙俠劇考驗的更多是拍攝和後期製作。《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改編的是小說《馭鮫記》,當時我們製作的主題是自由與愛,想探討年輕人渴望探尋外部世界的心境。而《承歡記》更是呈現了家庭的愛,展現了一個普通的年輕人的成長之路。”楊柳說。

楊柳認爲,不論是製作何種類型的劇集,自己內心的標準是:作爲年輕的製片人,要呈現自己的態度和表達。她更在意的是作品能否通過故事讓觀衆產生共鳴:“我們製作出的所有作品必須要有所思考,這是一條底線。在底線之上,才能拍出好作品。”文/本報記者韓世容

供圖/承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