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卡衝突看未來反無人機作戰

2020年9月27日,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納卡地區爆發軍事衝突戰事持續近兩個月,直到俄羅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11月9日簽署聲明,宣佈納卡地區從莫斯科時間11月10日零時(北京時間11月10日5時)起完全停火,才標誌着這場衝突的暫時結束。

在這場衝突中,由於兩國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空中力量發展並不完備,都未形成完整的空戰體系,難以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空中對抗。因此,無人機便成爲雙方制空權爭奪的有力武器。值得注意的是,開戰短短几周,阿塞拜疆軍方利用無人機對地面偵察打擊的特殊優勢,使得亞美尼亞軍方損失了百餘輛坦克,甚至還利用無人機摧毀了其部署的“驅蚊劑-1”反無人機系統及多套9k33地空導彈系統。

無人機在這場戰事中的優異表現,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不禁讓人思考,面對無人機帶來的強大威脅,難道沒有有效的反制措施嗎?未來戰爭中,又該如何進行反無人機作戰呢?

火眼金睛――掌握戰場主動權

儘早感知敵方無人機的威脅,是有效組織防禦的前提。就目前來看,防空探測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利用雷達。但是無人機的特點體積小,飛行噪聲低,雷達反射面小、反射波信號弱,很容易被雷達探測系統當作雜波過濾,進而導致雷達探測的效果受到極大削減。

想要解決這類問題,首先是提高雷達的功率,發展合成孔徑雷達等,在提高雷達精度的技術下功夫。其次可以通過全縱深分層配置近、中、遠程雷達,層層探測,以提高發現敵方無人機的概率。同時,可以利用偵察無人機前出,抵近偵察。最終形成高精度,全方位,多層次的雷達探測體系。

但是雷達探測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納卡戰場上,阿方利用反輻射無人機,反過來追蹤雷達探測信號,成功擊毀亞方多個防空導彈系統。在未來戰場上,雷達不應是偵察探測的唯一選項,而應該充分結合紅外、衛星等多種探測方式,築牢反無人機作戰的火眼金睛。

軟殺傷――於無形中建奇功

當前,針對無人機的電子干擾、誘捕等技術日趨成熟。早在幾年前,伊朗就通過修改美無人機的GPS座標,使美國一架RQ-170“哨兵”無人機降落在伊朗境內,成功實現了對無人機的誘捕。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由於無人機抗干擾能力較弱,且與後方主站的通信鏈路不可靠,易受干擾甚至屏蔽。故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技術手段來反制無人機。

從無人機運行的原理出發,通過電磁干擾等手段,阻斷無人機與衛星的連接,使之無法定位或偏離航道;也可以中斷敵方無人機與後方的通信鏈路,使無人機失控漂移甚至墜毀。只是當前大部分無人機都是自動或半自動控制,發射後,不需要主控站過多幹預,所以中斷通信所能取得的效果受到極大限制。

從網絡攻防的角度看,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破解敵方與無人機的無線電通信協議,模仿敵方主控站與無人機建立通信,發送控制指令,讓其誤認爲我方是大本營,從而實現無人機的捕獲。

硬摧毀――鑄成防空之盾

毫無疑問,相較於軟殺傷,硬摧毀――通過導彈或其它方式進行的火力打擊來直接摧毀無人機本身,是戰場上應對無人機威脅的最有效辦法。在納卡衝突中,亞方在戰場上就曾先後投入了“道爾近戰地空導彈系統、“山毛櫸”M2中程野戰防空導彈系統和9K333“柳樹單兵肩扛式地空導彈系統。

總的來說,它們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成功擊落了部分阿方的無人機。但客觀來看,這種通過導彈直接打擊摧毀無人機的方式,雖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付出的成本從經濟角度上分析卻有些不成比例。

未來戰爭若要達到硬摧毀無人機的目的,有以下兩個發展方向。第一是激光武器,除了性價比低,激光武器還具有快速、靈活、精確、抗電磁干擾、成本低廉等優點,對常見“低空低速小目標”性質的無人機來說,可謂是一大剋星

第二類則是微波武器,與激光武器相比,微波武器的波束更寬、作用距離更遠、受氣候影響更小、火力控制更爲便捷。不只能針對單個無人機的防禦,對於無人機集羣攻擊也能起到防禦作用。例如俄羅斯目前已經研製出的“微波炮”,若是能克服無法對空中運動目標展開有效攻擊的缺點,則無疑是未來戰爭中反無人機作戰的一大利器

假目標――以小換大守底線

在防空體系失效時,佈設假目標不失爲一個妙計兵者詭道也,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假目標的使用在人類戰爭史上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二戰期間,“假目標”戰術即被各國廣泛應用。在信息化條件下,假目標是否還能發揮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假目標不僅具有與真裝備相似的外觀,其對雷達信號、紅外信號的反射特性也與真目標高度相似。在納卡衝突中,從阿方公佈的數據來看,看似戰果頗豐;但結合各方報道,阿方擊毀的目標中,實則有大量的假目標。

與硬摧毀的高代價低迴報相比,假目標似乎更加經濟,利用廉價的材料做成假目標迷惑敵人攻擊,既消耗了敵方的彈藥,也保護了己方的裝備,可謂是一舉兩得。但佈設假目標歸根結底是被動的不得已之舉,在反無人機作戰中,還是應以主動防禦爲主。

氣象武器――特殊天氣反制無人機

無人機因爲自身體積小巧,結構簡單,從而擁有極強的隱蔽能力。然而,也正是因爲如此,導致無人機在使用時對外界環境有苛刻的要求。風速過高、降雨量過大、或者低溫天氣,都會大大降低無人機的可用性,嚴重的甚至會損壞無人機本身。

納卡衝突中,空中力量處於劣勢的亞方,爲了減小阿方無人機帶來的威脅,多次利用大霧、降雨的天氣在山地間進行兵力機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阿方的無人機往往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由此可以設想,未來戰爭中若是想要反制敵方無人機,小型氣象武器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製造局部地區的暴雨、大風、雷電等不良天氣,可以有效限制敵無人機的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氣象武器的特點是“不分敵我”,即也會對我方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的結果往往是雙方都無法再正常使用無人機。因此,我們離通過氣象武器來達到制約敵方無人機而己方不受影響的目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趙騰達袁現旺馬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