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寨到自主 對岸戰機的開發之路
大陸的殲-10C戰機目前是中共空軍國產戰機裝備最先進的機種,正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圖/中國軍網)
大陸的軍用機開發長期以來,一直亦步亦趨跟着蘇聯的路線,包括仿造MiG-15的殲2、仿造MiG-17的殲-5、仿造MiG-19的殲-6,以及仿造MiG-21的殲-7,不過在1960年後期,中國大陸與蘇聯發生意見分岐,其間還發生幾次戰爭邊緣的衝突,也就失去了蘇聯的教學。
之後大約20年,大陸必須自行摸索戰機的開發,比如放大MiG-21並改成雙發動機的殲-8甲戰機,以及改造MiG-19 ,從機首進氣改爲機身2側進氣的強-5攻擊機,都是當時的成績。平心而論,這些改造戰機雖然性能平平,卻也爲大陸自行研發戰機打下了重要的實作基礎。
在這些改造戰機當中,有一個失敗的「殲-9」計劃,該戰機採取了一種三角翼配前翼的設計案,進氣道於機身兩側,期望它可達到2.5馬赫的高速度。然而當時中國大陸的工業能力與飛行控制技術無法將其落實,也沒有那麼大推力的引擎,於是殲-9計劃大約在1980年中止,連原型機都沒有打造。
文革時期提出的「殲9」計劃圖,雖然研發失敗,但是研究資料應該被殲10所引用。(圖/Wiki)
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公司被迫走向民營化,中國大陸趁此機會向俄羅斯的蘇霍伊公司(Sukhoi )申購Su-27戰機,並取得自行生產權。由大陸瀋陽飛機公司所生產,而大陸自行的Su-27稱爲「殲11」。這是大陸軍用航空發展的重要轉機,尤其重要的是Su-27的AL-31引擎也可以自行使用,很快的,以AL-31爲核心的自制戰機計劃,在1992年被提出,這就是殲-10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