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抑鬱症患者睡眠障礙解析抑鬱症的療愈程序

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但抑鬱症患者的睡眠障礙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失眠。

曾有科研團隊(環球科學轉載)一度認爲是特殊的睡眠障礙(睡眠機制故障)導致了易感人羣抑鬱症的發生,但這一結論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共識。

儘管大部分科學家不認可睡眠障礙是抑鬱症的底層根源,但都認爲睡眠機制故障確實是抑鬱症症狀螺旋下陷的一大誘因。

整個睡眠過程中,大腦在深度睡眠和REM快速眼動睡眠(夢境)間交替穿梭。深度睡眠中,科學家利用腦部FMRI成像發現,此時腦脊液在腦間間斷流動沖洗腦部(某些澱粉樣蛋白);夢境階段,科學家普遍認爲大腦實際上在整理並釋放壓力。

完整的睡眠中,大腦在四分之三的時間裡清理腦部垃圾,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整理壓力。

焦慮症患者容易失眠,原因是睡前過多的想法阻礙大腦進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是大腦進入睡眠的第一個階段)。

抑鬱症患者比較容易進入第一個深度睡眠,但在第二個夢境階段(大約晚上2點鐘左右)容易醒來,即夢境中斷。

頻繁的夢境中斷說明大腦整理壓力的機制出現了問題,導致大腦不得不放棄整理壓力。

壓力的處理非常重要,如果頻頻在夢境階段醒來的話,我們會變得很焦慮,所以,抑鬱症患者一般都伴隨焦慮症的存在。

爲什麼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在夢境階段時常會放棄整理壓力?

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患者腦內壓力源過載,大腦在整理壓力時“宕機”了。

過載的壓力源應該來自邊緣系統腦內部,即過多的潛意識有害圖像信息,否則大腦整理壓力時不會發生“宕機”現象。

潛意識有害圖像信息和由此引發的腦內化學物質失衡共同影響了抑鬱症患者的睡眠質量。

所以,清理患者潛意識有害圖像信息是抑鬱症療愈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母親子宮裡)到5歲,是潛意識有害圖像生成的集中期。這個關鍵時期如果母親疏遠了孩子,可能會有很多恐懼,被遺棄的有害圖像嵌入孩子潛意識裡。6歲到11歲是有害圖像的鞏固期,11歲後大腦開始逐步修剪未被使用的神經元網絡,而常用的神經元網絡路徑則被不斷強化。

13歲後,嵌入腦內的有害圖像信息開始刺激並遙控孩子的情緒,而腦內被修剪和被強化的神經元網絡又把孩子的認知限制在一個框框內。如果大腦經常陷入情緒風暴攻擊的話,腦內化學物質失衡遲早會發生。

腦內失衡的化學物質反過來又會強化低落的情緒,這就是抑鬱症的螺旋下陷引力。

有遺傳易感性併疊加潛意識有害圖像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患抑鬱症。

抑鬱症的生理本質是:患者腦內神經元網絡不足(腹內側上額皮層),相關神經元壞死(海馬體)以及神經元間神經遞質等化學物質失衡。這些現象共同導致了患者認知的缺陷和腦內快感體驗能力的缺失。

所以,抑鬱症的療愈,在清理潛意識有害圖像信息後,必須從豐富患者腦內相關化學物質濃度開始,逐步恢復大腦體驗快感的能力。只有大腦體驗快感的能力恢復了,內在有喜悅感了,相關神經元網絡纔有重塑的可能。比如能夠發現自身的優勢,看見生活的美好,擁有了積極性思維等新的神經元網絡。

這些纔是抑鬱症療愈的最核心程序。

大腦體驗快感能力的恢復是患者徹底遠離抑鬱的根本。

心能雙驅廿四載 微信公衆號,只做獨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