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印度學者談AI發展說起

毛克疾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會對印度產生什麼影響?在AI時代,印度還能不能依靠用工成本優勢繼續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號稱“擅長軟件”的印度人究竟能不能把這一優勢延續到AI時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最近與哈佛商學院的一位印度老師談及了這些問題,再結合社交媒體的相關討論,筆者發現,很多印度人對於本國的AI發展高度樂觀,甚至有些過度樂觀。他們的典型看法是印度能把計算機編程、服務外包等既有業務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延續到AI時代。然而,這種線性外推思路可能過於簡單,難以準確描述AI對於印度的重大影響。如果觀察美國、中國的產業科技發展,AI時代的印度經濟或將面臨更多挑戰。對於美國,AI被“寄予厚望”。從經濟基本面看,美國近年來用工成本節節攀升,折損了美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而AI賦能的無人化技術,不僅可以優化經濟運行成本,也會爲華盛頓心心念唸的“製造業迴歸”創造可能。從更大的地緣經濟角度看,AI被美國視爲保持自身產業科技金融競爭力的寄託,是確保美國即使面臨產業空心化,仍能使自身通過AI在金融、媒體、娛樂等行業的發力,繼續從全球虹吸人才、資金、資源的“奇蹟武器”。對於中國來說,“AI紅利”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中國比較優勢最突出的製造業部門中短期內受AI直接衝擊較小,反而可以依靠AI賦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特別是隨着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推進。其次,AI驅動的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技術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爲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與此同時,DeepSeek的問世表明,中國自主開發的AI大模型已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不僅不用擔心“技術孤立”,反而還能分享AI發展帶來的“投資盛宴”。至於印度,它當前的產業科技發展與美中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在科技創新能力、AI技術等前沿領域,印度仍處於追趕階段。印度想要汲取“AI紅利”有着相當的難度。一是印度經濟結構和產業特色使其更易遭到AI衝擊。印度產業以服務業爲主,消費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作爲其經濟支柱的呼叫中心、基礎編程等低附加值服務業,一旦遭遇AI衝擊,就會向其他部門快速傳導,容易形成螺旋加速的惡性循環。印官方近期公佈的《經濟調查報告》警告說,AI如果衝擊服務外包、基礎編程等行業,造成大規模失業,就會導致印度消費下滑,繼而拖累更多企業,造成其他部門更大規模的失業,很容易引發整體性危機。二是印度內生的“人口紅利”恐會遭到AI的“抹平效應”。印度已經成爲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大量年輕人口被視爲印度發展的重要紅利。然而,在AI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印度不僅要和越南等同生態位經濟體進行競爭,而且要和AI加持的高收入經濟體較量。因此,印度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工業化的難度不斷加大,甚至可能導致它錯過本輪產業升級的窗口期。三是印度目前在自主研發AI技術方面仍面臨較大挑戰。AI人才的短缺、AI研發能力的落後、“數據孤島”現象的存在等,意味着印度短期內難有自研AI產品,很可能只能利用中美現有技術實現應用層面的創新。因此,儘管全球AI熱潮會爲作爲個人的印度工程師和程序員帶來額外機會,但對印度經濟的整體貢獻不會太顯著。即使面臨這些諸多挑戰,印度仍致力於積極發展人工智能,以避免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掉隊。去年3月,印度政府啓動耗資12.5億美元的“印度人工智能計劃”。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部長阿什維尼·維什瑙今年1月表示,印度的AI基礎大模型將在幾個月內準備就緒,該模型是根據印度不同文化和語言需求設計的。總而言之,對印度而言,上一個發展階段軟件的比較優勢不會自動延續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只有通過練好內功,才能更好適應AI時代的新形態產業科技競爭。(作者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