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會議明落幕 李敏對結果「沒期待」:太多口號、太少作爲

新竹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李敏。(簡立欣攝)

COP28(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明日閉幕,此次COP28會議是否可促成有效結果?對此,清大學者李敏表示「沒有甚麼期待」,類似會議已經開過很多次,都只有口號,沒有具體作爲。

李敏對本報表示,如果全球真的重視減碳問題,減碳應該是「沒有最少,只有更少」,也就是要用盡各種方法把排碳量降低。他是學核能的,有人說,核能要比較長的時間經營,要很多經費,所以做不通。他認爲,爲什麼不做做看呢?做做看就有成效,就可以降低污染,爲何一定要堅持只有再生能源可以救世界?

李敏說,核能推出時有各種雜音,認爲核廢料是不能解決的議題,但COP28第3天全球就有22個國家共同簽署倡議,承諾2050年之前將核能發電提升到現行的3倍,包含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先進國家。

李敏認爲,這22國是有能力的國家,他們提出訴求是希望大家一起響應;但是有更多國家的土地條件或國家狀況,讓他們不太敢採用核能,民衆也有疑慮,原因可能就是因爲核廢料。所以這22國除了贊成使用核能,更應該有實際的行動,例如針對核廢料開一個全球會議,在全球找一個共同可以接受的地方,澳洲、俄羅斯或美國等有廣大土地的國家,放置高階核廢料。「如果我們真的是地球村,大家應該共同面對問題!」

李敏說,核電發電產生的廢料,體積跟重量可能比其他發電方式少幾萬倍,量非常少,處理起來相對不是那麼困難,可以做非常好的防護,不會危害民衆健康;而燃煤發電產生的細懸浮微粒造成疾病,反核者關心過嗎?現在很關心要淘汰化石燃料?但是能不能快一點淘汰呢?能否把其他替代能源做得更好?

李敏說,大國更應該有能力,也有責任做些事情。再生能源是很好,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條件;同樣的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條件發展核能,所以會遇到甚麼問題 要有解決方案。能源是很長的路,任何的改變都是10年、20年的事情,大家要一步步地做,而不是隻喊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