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年燒健保166億 元旦起門診開檢查單要「管制」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爲避免檢驗檢查浮濫佔用健保資源,健保署今(25)日正式宣佈,明年1月1日起醫師開立電腦斷層(CT)與磁振造影(MRI)檢查單前,未調閱病人已上傳的28天內影像報告將不予給付,若遇連線中斷、影像上傳品質不佳,或不符此次看診條件,則得申報虛擬醫令代碼向健保署申報,病患無須自費

健保署醫審藥材科長張如薰表示,根據106年統計,檢驗檢查前5名分別爲電腦斷層103.81億、超音波86.05億、磁振造影62.25億、心臟酵素與血脂肪60.2億與病理檢查39.2億。明年將納入管制的CT與MRI,一年就燒掉健保166億元。

健保署從107年元旦起,建置雲端醫療影像資訊分享平臺,鼓勵各醫院爲病人執行CT及MRI檢查後,即時將影像及報告上傳,讓民衆至其他醫院尋找第二醫療意見或後續照護,不需要花費200-600元燒錄影像,醫師也可以即時調閱檢查報告節省醫院作業流程與花費。

高階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圖/安南醫院提供)

同時健保署亦於107年10月起,建置「即時API提示」提供CT及MRI最近6個月內檢查項目地點及日期等資訊主動提示醫師,且針對醫師調閱後發現影像不良者,也可透過「上傳影像品質疑義案件通報系統」通報。

張如薰強調,明年將列入限制的CT與MRI檢查都屬高價項目,重複檢查不僅會增加輻射暴露風險,過去統計也有2成病人做完檢查後不會回診看報告,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因此纔會訂出此規定,目前只針對門診病人,但還是會尊重醫師專業,只要事先有做查詢,健保也會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