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隻有一名學生 學校沒有被納入撤併計劃

濟川村是福建省莆田市唯一同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 兩塊金字招牌鄉村

2000年修建的濟川小學三層教學樓,如今一樓改成了村衛生所,二樓左邊第一間教室還在使用,其他教室堆放雜物或作爲教師宿舍、廚房。陳強/攝

濟川小學唯一的學生在教室裡學習。羅麗娜/攝

新年第一天,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慕名前往福建省莆田市濟川村,這裡有宋代天堂宮、宋代古橋、宋代古井、千年古樹、雲山書院鄭氏書堂遺址等衆多人文和自然景觀,當地人說這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漢代古村落”。

在位於村口的濟川小學三層教學樓,教室裡只有一張堆滿課本和作業的書桌。

今年51歲的溫先鳳長期在這所小學任教。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1998年9月,他剛到濟川小學任教時,有23名老師和500多名學生,“每個年級都有兩個班,還辦有幼兒園”。現在,全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兩名教師、一名保安和一個即將退休的炊事員。

與溫先鳳搭檔的57歲教師林國珍是這所學校的負責人。他說,2006年全校還有200多名學生,從2009年開始學生人數驟降到兩位數,2016年變爲個位數,2017年只剩下兩名幼兒園學生。2018年從城裡轉學回來一名五年級學生,加上兩名幼兒園孩子,全校是3名學生。2019年,兩名幼兒園孩子被家長帶到城裡讀小學,學校就剩下一名六年級學生。

該校唯一的學生是一名12歲的女生。據她母親介紹,女生剛上學時在濟川小學就讀,後來考慮到同學太少,四年級時就轉到仙遊縣城關的一所小學寄讀,由奶奶在當地租房子陪伴。“一年下來,多花費了上萬元,家裡經濟受不了,而且老人家在縣城也管不好孩子,所以五年級又轉回村裡讀書”。

記者問這名女生小學畢業後準備去哪裡讀書,她低頭盯着手機邊玩遊戲邊搖頭卻不作聲,她母親接過話茬說:“鄉里有初中,但學生很少,最好能到縣城的中學去讀。”

溫先鳳分析,導致濟川小學學生大幅減少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出生率下降,生源越來越少;二是城鎮化步伐加快,青壯年紛紛帶着孩子到城裡謀生、買房定居。濟川村戶籍人口3000多人,學齡兒童150多人,但常住在村裡的大約600人,多爲老人和婦女;三是隨着學生數的減少,一些家長認爲村小教學質量不高,就隨大流把孩子轉學到外地就讀。

儘管只有一名學生,但兩位老師還是盡心盡職,認真完成教學任務。每天六節課,上午下午各三節,除了輪流上語文、數學課,還開設了科學、思想品德、地方教材三門科目

音樂課,我們兩位老師都不懂得唱歌就沒法上;體育課,就到操場上活動活動;英語課,上個學期中心校每週派英語老師乘車10公里過來上兩節,這個學期英語老師調走就沒上了。”溫先鳳介紹說,自己教的這名學生成績還不錯,上個學期末統考,她在全鄉3所小學6個五年級學生中考了第一名。

濟川小學曾經的輝煌,令當地人引以爲豪。據濟川村官方微信公衆號“人文濟川”的一篇文章介紹,“高考制度恢復以來,濟川村清華三連冠’、父子‘雙清華’、‘父清華、子北大’、‘兄清華、弟北大’等高考奇觀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有12人考上清華、北大,本科、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有800多人,16人獲博士學位,52人獲碩士學位,高級專業職稱和處級以上幹部近百人。”

潛心挖掘研究村史的古稀老人林光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濟川村的耕讀文化有上千年的歷史,村裡的鄭氏書堂遺址和唐代雲山書院是最好的見證。新中國成立伊始,濟川村就開設了完全小學,“我的父親和弟弟先後在這裡當過校長,培養了不少人才。上世紀80年代,我們村連續3年都有人考上清華大學,仙遊縣一中很喜歡招收濟川小學的畢業生。”林光華說,現在學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級學生,再過半年畢業後,如果沒有新的學生,這所有着70年曆史的學校就可能停辦。“我們正在努力爭取把學校保留下來,以保存歷史文化底蘊”。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研究生林逵2001年至2007年就在離家不足百米的濟川小學讀書。“當時學校每個年級都有兩個班,每個班有50多個學生。”林逵說,現在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城裡相比差很多,許多家長爲了追求優質教育資源就到城裡買房。面對農村學校沒落的狀況,他感嘆道:“很可惜,但也沒辦法,只能順其自然了。”

濟川村一位80後村幹部在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聊天時表達了矛盾的心理:如今學校面臨停辦,我們打心裡過意不去。但是如果就這麼繼續拖下去,一個學生配備4個教職員工,顯然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學生受到的教育也不完整,有些科目沒法上,到了中學以後跟不上怎麼辦?他認爲,當下最重要的是通過發展旅遊業來實現鄉村振興,“只有村民在村裡有事幹,纔會把孩子帶回來,到時候學校有了學生,自然就會有生氣!”

莆田市仙遊縣教育局初幼教股長柯向東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考慮到濟川村作爲歷史文化名村的特殊性,濟川小學還沒有被納入撤併計劃。如果將來該校沒有學生,學校仍將保留,校舍委託村委會管理,教師則調整到本學區的其他學校。只要有新生或學生迴流,學校還可以復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爲,國家高度重視鄉村學校建設: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在他看來,國家既給鄉村孩子進城讀書的選擇(辦好城鎮寄宿制學校),又給留在鄉村的孩子創造好的求學環境(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這是正確的發展鄉村教育的思路,如此才能構建良好的鄉村教育生態。

責任編輯:崔寧寧